首页 理论教育 跑出招商加速度 攀上发展新高度——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跑出招商加速度 攀上发展新高度——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靖江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1993年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开发区,2012年12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6月10日,靖江县撤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江经济带开发区,将两者合并重新建立靖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11月,靖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江苏省靖江经济开发区。靖江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决定》,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安排进开发区,重点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到开发区。

跑出招商加速度 攀上发展新高度——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靖江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1993年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开发区,2012年12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靖江经济开发区濒临长江黄金水道,京沪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新长铁路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1992—2017年间靖江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早期的4.54平方千米,扩大到102.66平方千米;建成面积从1平方千米,扩大到46平方千米;开发区域从城南辐射到新港、新桥、城北,形成了“一区三园一城”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发展模式从乡镇分散到市镇联动,再向开发区集中集聚;发展重点从单纯的产业开发到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近年来,靖江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坚持利用外资与境内投资并重,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并充分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一、起步建设阶段(1992—2002)

1992年6月,靖江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江经济带开发区。1993年6月10日,靖江县撤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江经济带开发区,将两者合并重新建立靖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11月,靖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江苏省靖江经济开发区。

(一)编制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城市南移连接沿江,依托老城、建设新区”的方针,靖江经济开发区一开始就确定了“富规划、巧开发”的发展思路,请同济大学无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开发区一期4.54平方千米的总体规划以及桥梁、道路、绿化、管网、用地控制等详细规划。

2001年,靖江市按照“错位发展、互利互补”的发展战略,编制《靖江市沿江发展规划》。靖江沿江地区被规划为“二区二园”,即仓储码头区、旅游度假区、新材料工业园、重化工业园。仓储码头区位于下六圩港至新十圩港间,区内长江岸线约3.5千米,面积6.68平方千米,规划建设油品、建材、燃料等物资中转的仓储码头群。旅游度假区位于新十圩港至小桥港间,区内长江岸线约4千米,面积4.62平方千米,规划建设集休闲健身、旅游度假、商贸服务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度假区。新材料工业园位于蟛蜞港至灯杆港间,园内长江岸线约6千米,面积9.38平方千米,规划建设以电子通信设备等为主导产业的新材料工业园。重化工业园位于安宁港至下青龙港间,园内长江岸线约7千米,面积10.8平方千米,规划建设以造船、钢铁、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重化工业园。

(二)创新体制,引入服务机构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之初就明确创办宗旨,决定把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投资环境的样板区、现代化的新城区。靖江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决定》,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安排进开发区,重点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到开发区。

1993年,靖江撤县建市,出台《关于鼓励内外投资者到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特殊优惠政策》;199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的有关职权和优惠政策。

为更好地理顺行政区域关系,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1997年4月,靖江出台《关于将越江乡合兴村、城南乡康兴村、建安村划归经济开发区管辖的批复》,将3个行政村整建制地划归开发区,理顺了开发建设与区域内行政管理的关系。1999年组建开发区劳动所,为区内企业提供劳动用工服务。随着行政区域调整,新区派出所管辖范围扩大,治安管理职权明确,开发区民政、计生等管理权限也相应落实到位。

2000年,靖江开发区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营造二次创业优势。6月成立新区招商有限公司,建立市场化用人和分配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年,开发区成立财政所,实行分税制,即建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靖江明确区内新增企业税收,留成部分余额归开发区所有。

2002年4月,根据开发区建设需要,调整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靖江招商局整建制从外经贸局划归其管理。同时,公安工商等部门在开发区设立派驻机构。围绕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将八圩镇的规划建设、国土管理等职能划归开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靖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权限的意见》,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独立操作、扎口管理”的管理模式,明确沿江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市开发区国土、规划、环保、工商质监等分支机构,扩大开发区在项目审批以及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权限。

(三)完善设施,拉开发展框架

开发区成立之初,在完善规划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南京路(人民南路中段)、扬州路(中洲路)、龙江路(兴业路)和区间支路,连接各功能区。架设了6千米长的高低压线路,铺设了3.5千米的自来水管道,基本实现启动区“五通一平”(排雨水通、排污水通、道路通、电力通、电信通、土地平整)。

1994年,按省级开发区标准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浦江路(建安路)、淮海路(合兴路)、江阳路三条支路以及东区高压线路、新区自来水管道和3000门电话程控交换机设施建设。建设同康路、新老十圩港桥和5千吨级码头等大桥建设配套工程。

1995年,在完成1.2平方千米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将整个框架向南推进,完成南京路和龙江路延伸段工程,并对南京路南延伸段实施绿化、亮化,安装160千伏变压器1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有所突破,电站辅机制造公司、桑塔纳特约维修中心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幸福大厦、石油大厦等陆续建成。

(四)科学定位,形成区域格局

靖江经济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体制模式,规范管理,全方位服务好中外客商,招商引资工作打开新局面。一是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骨干企业相继进区投资扩产。靖江18强企业中有6强企业相继进区建厂、投产。如投资8000万元生产大口径球墨铸铁管的永益铸管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生产通信基站天线的亚华压敏胶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生产特种预应力涵管的中毅建设工程公司等。二是一批技术新、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被省科委命名为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东华测试公司,其生产的强度测试仪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国家科研领域和建筑、桥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华纶纺机厂引进德国先进纺机技术,生产的系列纺机产品畅销国内外,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三是标志性的、有影响的三产项目成为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中外合资近亿元的三星级宾馆扬子江大酒店,以其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服务成为接待中外客商的理想场所;经营汽车运输、销售、维修的华发实业有限公司,几年中销售各种型号桑塔纳轿车近4000辆,实现营业收入近7亿元;近10万平方米的新世界招商市场吸引全国各地客商进场经营,年交易额近5亿元。

1998年,开发区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以造船、冶金为主要产业的新港工业区和以新桥、太和为中心区域的特种合金材料星火技术密集区;建成大桥旅游区总体框架,重点建设南京路延伸和大桥旅游配套区等启动工程;搞好以天生港为重点的港口码头区的发展规划,完善港区设施,提高货物集散能力;提高江心洲特水养殖基地防洪抗灾能力,发展长江大堤内侧特种水产养殖,形成区域经济新特色。

1992—2002年,靖江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引进各类项目333个,其中工业项目150个,累计营业总收入68亿元。

二、高速增长阶段(2003—2010)

2003年,靖江主动策应全省沿江大开发战略,主动对接江阴沿江开发规划和全省长江两岸15个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构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沿江开发格局。确立“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的沿江开发总体目标和“全力办好靖江经济开发区,全力支持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思路,确定沿江开发的规划定位和产业布局,形成“一区三园一城”齐头并进的开发格局。

(一) 确立“一区三园一城”开发格局

2003年底至2004年初,靖江市按照把靖江建设成现代港口工业城市、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物流基地的发展目标定位,重新定位开发区的发展格局——一区三园一城。

靖江经济开发区“一区”即靖江经济开发区总部。开发区总部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重点做大做强船舶修造、钢铁冶金、能源石化、粮油食品、木业制品五大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加速形成码头、仓储、贸易、加工“四位一体”的综合建设格局。

靖江经济开发区“三园”即城南园区、城北园区、新桥园区。

城南工业园区

城南园区成立于2004年2月,位于靖江城区的南部,北至横港,南至沿江公路,东起十圩港,西至四圩港,规划面积24.52平方千米(2017年调整为19.85平方千米),是开发区最早启动、开发建设较为成熟的工业聚集区。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机电一体化、电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型制造业。已形成机电汽配、工程机械新能源稀土发光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展示展览、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业新型业态,建设城郊大市场,培育建材家居五金机电、汽贸等特色品牌市场,拓展都市型商贸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商贸基地。

城北园区成立于2004年2月,位于靖江城区北侧,规划面积22.76平方千米(2017年调整为22.59平方千米)。按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IT电子、标准件、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项目,集聚发展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市镇联动项目集聚区,是国家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华信科技创业园获评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

新桥园区成立于2009年3月,规划面积38.96平方千米(2017年调整为13.86平方千米),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重点发展特种合金装备、核电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港口、仓储等现代物流业。至2010年,共集聚特种合金装备生产企业450家,产值超100亿元,获评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核电装备园获评省级科技产业园。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城”即新港城(与新港园区合署办公)。

新港园区成立于2004年2月,位于靖江东南滨江地区,南临长江,北至江平公路,上起蟛蜞港,下至焦港,规划面积82.69平方千米(2017年调整为46.36平方千米,含新港城),拥有优良长江岸线21.1千米,建设木材、游艇、粮油、钢管加工等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海工装备及配套、特色冶金、能源石化、粮食木材深加工等大型临江工业以及粮油食品、矿产品、煤炭、大宗建材等现代物流产业。

新港园区中心区(新港城)成立于2009年,与新港园区合署办公,规划面积22.4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设区11.6平方千米,为城市副中心。重点围绕配套服务临江产业,高起点打造集行政办公、商贸物流、居住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功能齐全、生态环保、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临港新城。 

(二)确立市镇联动、部门联动开发战略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靖江乡镇分散办企业。新桥、靖城、西来、斜桥、马桥、季市等乡镇均建立工业园,但因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满足发展需要。2005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的意见》,实施市镇联动集中开发,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就此做法来靖江开展调研,认为“靖江联动开发、统筹开发的思想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借鉴”。

市镇联动开发率先在城北园区实施。7月,城北园区建设靖城镇主办的靖城园、科技局主办的科技园、经贸委主办的经贸园。靖城园重点招引机电加工、纺织服装新型材料、节能材料等项目。科技园建设2万平方米科技创业大厦和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建设工程中心、专利查询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经贸园一期工程建设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为城区老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生产场所。至2007年,1个街道、8个镇、3个市直部门参加城北园区联动开发,建成“区中村”1个、“区中园”4个,34家企业投产。此外,原柏木乡的环胜铜业有限公司,新桥镇的海狮泵业制造有限公司和光芒集团,西来镇的富天江电器制造有限公司,马桥镇的荣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斜桥镇、靖城镇的一批企业,在城南园区和新港园区落户或建分部。2007年,江苏省发改委调查测算,靖江通过市镇联动开发节约用地约200公顷。市镇联动开发被誉为“靖江工业化的创举”。

(三)培育临江五大主导产业

2005年至2010年,靖江经济开发区(含江阴园区)先后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8个,总投资611亿元,构建了船舶修造、特色冶金、粮油加工、木材加工和石化能源五大临江主导产业。

船舶修造产业以新世纪、新时代、新扬子、东方重工、长博船务、南洋船舶六大主体造船企业和新荣修船为依托,格菱锅炉、安泰动力等船舶配套企业为支撑,形成具有区域集群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

特色冶金产业以华菱锡钢、扬子江金属加工、华元金属加工、中建钢结构、中泰钢结构、双达泵阀等企业为主要依托,形成了特种钢、特种管和各类泵阀的系列化、品牌化发展。(www.zuozong.com)

粮油加工产业以扬子江现代粮食集团、龙威粮油、南方小麦交易市场为依托,发挥拥有海外种植基地的资源性优势,主要产品为棕榈油、色拉油、大豆油。

木材加工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招引国内外知名木制品加工企业入驻,形成锯板、板材、高档装饰材料、高档家具等木制品加工产业,同时吸引更多的木材贸易公司入驻,从事木材交易。

石化能源产业以中石油、英国BP公司等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为依托,发展LPG、燃料油、汽柴油、醋酸以及甲醇乙醇等石化产品的中转与物流,建成联合安能、德桥仓储等企业。

(四)营造港口经济新优势

2007年,靖江确定“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靖江经济开发区加快沿江地区港口码头建设,完成粮食、木材、金属材料、石化能源等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布点。

完善口岸开放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靖江港定位于区域性资源型大港,2012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一类独立开放口岸、国务院规模以上列统港口,设计通航能力2亿吨,是长江中下游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港口。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疏浚工程是“十二五”规划国家重大交通工程,一期56千米疏浚工程已于2015年竣工,二期工程福北水道靖江段疏浚工程于2017年11月启动,工程全部完工后,靖江港的通航能力、靠泊吨位、吞吐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靖江港码头

2007年至2010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18.37亿元,建成道路141.46千米,铺设供热管道71千米、污水收集管道73千米,新建变电所12个。吸引进区项目1200余个,总投资达865亿元。其中,外商、港台商投资企业108个,协议利用外资、港台资2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港台资16.80亿美元。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61.35亿元、销售收入1070.86亿元、利税141.13亿元、利润110.29亿元,实现开票销售569.2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20亿元。

十一五”期间,靖江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45%以上增幅,是江苏省少数几个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省级开发区之一,连续多年在江苏省开发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梯队,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江苏省船舶出口基地、首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江苏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三、转型升级阶段(2011年以来)

2012年12月11日,江苏靖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开发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抓紧完善发展功能,全力破解要素制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2011年,靖江以打造船舶修造、特色冶金2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木业建材、粮油加工、石化能源3个300亿元至500亿元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推进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船舶修造产业向全产业链、高效率造船、海工平台及特种船舶制造方向转型;特色冶金产业依托江苏华菱向管材加工、特种钢管生产方向转型;木业建材产业从传统的木材物流配送向木材贸易、高档家具制造、装饰材料和名贵板材生产方向转型;粮油加工产业向粮食深加工方向转型;石化能源产业从传统的煤炭物流向环保型储煤、数字化配煤转型,推进山煤集团煤炭储备项目建设,形成3000万吨年吞吐量,着力打造江苏省重要的电煤储备基地。

(二)多措并举促进转型

以政策扶持促转型。开发区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培植“1153”工程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引导企业抢抓政策机遇、找准转型支点、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企业转型、产业升级。

以项目推进促转型。通过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发区总部木材产业园一期、中科院理化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信电厂一期全面建成并网发电;城南园区万都五金机电城、国际汽贸城等一批商贸服务业项目有序推进,百富绅三期正式营运;城北园区有序推进总规划面积11平方千米的中小企业园建设。

以开放创新促转型。靖江港获批一类开放口岸以来,配套设施基本建成,查验机构相继入驻,港口功能日益健全。2013年,靖江港一类口岸开放通过省级验收,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150万吨;举办“院士专家靖江行”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密切企业与中科院理化所、金属材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力促最新科研成果落地孵化。

(三)加快推进特色园区建设

2017年,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引进龙头项目、集聚关联企业、打造优势产业”的思路,加快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开发区在“一区多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科学规划项目布点,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大健康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重装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粗具规模。

大健康产业园,香港恒基集团与江苏艾兰得公司共同建设的恒艾健康服务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5亿元,由营养保健品智能制造工厂、康养中心、健康体验中心、健康教育大讲堂等四个功能片区组成,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10亿元。该产业园将以健康服务业为特色,在初期智能工厂建成后,将向健康科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发展延伸,形成集科技创新、养生保健、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生产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生命健康服务产业园。

精密制造产业园,2017年启动一期建设,致力发展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布局桥梁装备制造、航空结构件配套制造、精密加工件制造、军民共建等项目。产业园成功招引中铁建桥梁科技产业园、永顺紧固件、顺达模具、亚龙数码、亚泰集装箱、先锋半导体、国鹰航空、医疗器械产业综合体、共享电动单车等一批优质项目。园内标准化厂房项目加快推进。该项目位于旺桥港路以东、阜康路以西、沿江路以北、六助变电所以南,占地约348亩,可建20万平方米的多用途、多功能、面向高端加工制造业的标准化厂房区,先期将启动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园区对“轻资产”优质项目的招商吸引力。

重装产业园是开发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园之一,利用国际石化装备技术巨头德希尼布集团在靖江离岸孵化形成的新技术、新标准等集成优势,吸引企业集聚、协同发展,打造百亿级重装产业协同“智”造产业园。由开发区港口集团、靖江卓然设备公司共同打造,将建设集长江重装码头及后方陆域重件组装区、协同制造区(标准化厂房)、研发中心等为一体的集成装备制造基地。双方已初步达成一致意见,由开发区港口集团以PPP模式实施产业园的长江码头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由靖江卓然设备公司负责产业园的营运管理。

科教产业园正按照“大职教”理念,积极推进职教中心开工建设,促进怀德学院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怀德学院二期二阶段的图书馆、阶梯教室楼、机电实验楼、金工实训中心、学生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完成;职业教育中心施工许可证办理结束,两栋楼已开始施工。

怀德学院

开发区已形成四个板块,即开发区本部含新港园区中心区(新港城)、城南园区、城北园区、新桥园区。开发区本部(含新港园区中心区)着力打造核心港区与大健康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科教产业园,持续提升发展船舶、钢构、能源、木材、粮食产业,加快形成临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城南园区持续做强汽配、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打造转型升级的示范园区。城北园区加快空调特色小镇建设,做特做优中小企业园,加快建成省级高新区。新桥园区重点建设环保装备、核电装备、特种合金、石化装备四个园中园。新港园区中心区(新港城)定位于“科教之城、港口之城、文化之城”,突出科教引领,注重产城融合,着力打造靖江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2016 年,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稳中趋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 亿元,完成工业开票销售545.57 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9 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6.25 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9.01 亿美元;新增列统工业企业19 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 家。全年项目突破成效明显,新签亿元以上项目84 个,总投资240.07 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8 个,总投资132.59 亿元;竣工项目40 个,总投资51.31 亿元。2017年10月,靖江开发区21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开工的项目以特色产业园为载体、以基地性项目为主体,自沿江公路由西向东依次布局精密制造、重装产业、电子元器件、木材家具、标准化厂房、大数据处理和能源电力等7大板块,项目总投资165.4亿元。

四、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综观26年的发展历程,靖江经济开发区砥砺前行,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发展中及时转型,在竞争中寻求主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遵循“扬己之优”这一基本原则

开发区要想加快发展,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抢抓机遇,挖潜扬优,才能在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开发区在创业之初,很好地利用了长三角核心地区的区位优势,乘势而上,夯实基础,打开局面,滚动发展,循序推进,赢得发展先机;沿江大开发之际,开发区积极发挥“黄金水道”“白金岸线”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开发力度,让这些资源成为龙头企业布局长三角的“优质筹码”,使得靖江港迅速崛起;转型升级阶段,开发区依托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撑起了转型发展的“脊梁”。 

(二)把握“产业兴区”这一立身之本

开发区为产业而建,因产业而兴,任何时刻都不能偏离“产业兴区”这一根本。开发区自成立之时起,紧扣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物流基地发展目标,坚持“项目为王”战略导向,锲而不舍抓招商,积极主动上项目,使项目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据不完全统计,建区以来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近1400家,完成投入1600多亿元。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项目引进和产业投入,开发区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三)践行“特色发展”这一科学路径

特色发展是开发区发展的灵魂,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特色化定位,追求差异化发展。管委会注重“统”,在项目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投入、融资盘子总量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抓好统筹协调,避免布局散乱、重复建设。各园区突出“特”,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特色取胜,准确把握各自产业特点和功能定位,做好项目引导集聚文章,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园区。实践证明,特色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企业“雁阵式”集群布局、产业集聚发展,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拓展了空间。

(四)坚持“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

创新永远是开发区的灵魂所在,开发区一直致力于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探索实践一系列创新举措,确保了开发建设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如在体制创新上,积极深化“区镇一体”改革,推进区镇资源整合、协调配合、深度融合,形成了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节奏同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激发了工作的创造力。在理念创新上,开跨行政区域合作先河,合作成立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江苏省南北合作的示范区和先导区。在思路创新上,率先撤销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实施市镇联动开发,走资源节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促进了开发区的不断做大做强。在模式创新上,树立“市场理念”,以国有资本、平台公司改革为切入点,强化资源资本概念,以企业理念、市场手段破解开发建设难题。

(五)树立“质态效益”这一目标追求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未来开发区应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围绕质态效益提升,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应重点对资金投入“精打细算”、对土地利用“精耕细作”,让每笔资金都发挥出最大效益、每宗土地都实现应有产出。坚持“谋定而后动,蹄疾而步稳”,搭准开发脉搏、把稳开发节奏,不盲目扩张,不重复建设,力求“开发一片、成熟一片、收益一片”。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民生的改善与提升,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加快实现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转轨。

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夏艺萍 陆雪梅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罗晓东 邵剑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