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的专题讨论

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的专题讨论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贫困社会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对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分类和细化。专栏6-3反贫困社会工作方法一、张翠娥:农村妇女更为贫困吗?反贫困社会工作服务关注不同的贫困类型,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心理贫困、支出型贫困等。因此,社区互助尤为重要,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激活社区互助系统,解决社会关系贫困带来的问题。

社会工作教育反贫困的专题讨论

反贫困社会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对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分类和细化。分论坛设置了“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反贫困社会工作与‘志’‘智’双扶”“反贫困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四个单元,分别从工作方法、典型案例、“扶志”“扶智”、专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和理论分享。

反贫困社会工作关注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从不同贫困类型即收入型贫困、能力型贫困、心理型贫困等多维贫困出发,以社区为阵地,运用发展性视角和优势视角,聚焦支持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及资源链接服务等社会工作服务策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反贫困实践,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专栏6-3

反贫困社会工作方法

一、张翠娥:农村妇女更为贫困吗?——基于河北、湖北和广西的调查

华中农业大学张翠娥教授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河北、湖北和广西的调研,运用多维度测量方法建构贫困的维度和指标,在比较两性多维贫困差异的基础上,从个体的性别意识、家庭的性别权力和社区的性别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影响农村妇女贫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单维度贫困的考察发现,各维度的贫困发生率不同,其中受教育程度和政治参与权利被剥夺的比例较高。就两性总体来看,女性的贫困发生率高于男性。第二,多维贫困视角的分析显示,随着贫困维度数越多,个体的贫困状况越严重,整体来说,女性的贫困剥夺份额和多维贫困指数要高于男性。第三,通过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家庭的精准扶贫识别存在一定的性别盲区。在非建档立卡的家庭中,女性被剥夺权利的比例也较高,但她们在扶贫中往往被忽略。第四,深入的统计分析显示,性别观念是影响女性能力贫困的主要因素。

二、肖萍:反贫困领域中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南京大学肖萍副教授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当识别需要帮助的贫困者,并凭借自身的判断能力来确定向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及何时提供帮助,使他们获得自我实现。这种需求识别基于一种能力取向的调查而开展,涵盖从家庭经济收入到家庭资产累积、从工作技能到稳定就业能力、从二代子女生存需要到二代子女抱负水准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等内容。反贫困社会工作服务关注不同的贫困类型,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心理贫困、支出型贫困等。反贫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策略体现在发展性视角,聚焦支持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及资源链接服务。

三、范慧、牛津:优势视角下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安徽大学范慧、牛津老师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背景,从陕西省J社会组织在集中连片特困区S村的反贫困实践出发,立足优势视角理论,力图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和方法对贫困农户发展能力再造的意义。J社会组织的实践表明:依托个人、组织增能及社区优势取向,通过挖掘、整合村落内外多元资源,促进农户的组织化参与,构建社会融入空间,能够有效摆脱传统“外力输入式”扶贫模式的“内生动力不足”“自愿式贫困”等减贫困境,激发农户及社区在反贫困实践中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农户经济发展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改善与再造。

四、栾卉:转型中国的多维贫困及其衍生规律

天津理工大学栾卉老师以多维贫困理论为基础,对转型期中国六省市3199户城乡贫困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被调查家庭的多维贫困率整体较高,达到68.2%,其中教育和健康维度的贫困最为突出;第二,我国城乡贫困家庭的多维贫困具有一定差异,相比于城镇地区,农村被调查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及被剥夺程度更为严重;第三,我国城乡多维贫困受到微观、中观及宏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户主、家庭、地区等指标是影响多维贫困的显著因素。她建议,我国政府需要持续加强对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提升反贫困政策的针对性和可及性。

五、赵宝海:社会关系贫困与社区互助

内蒙古大学赵宝海老师认为,社会关系贫困即社会关系匮乏和个人的孤岛化造成的,“孤老死”是一种极端的表现。近年,中国农村也出现了孤独终老的现象。除了老人经济收入有限、不能到养老院养老之外,极端的个体化带来的亲族支援功能的弱化也是这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社区互助尤为重要,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激活社区互助系统,解决社会关系贫困带来的问题。

六、连雪君:分离与融合:社会工作如何构建乡村社会养老机构的集体生活模式

内蒙古工业大学连雪君副教授在W县的调研中发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集体生活中产生了两种不适应问题:一是与机构规章制度的冲突,并受到规章制度的“权力压制”;二是与共同居住生活的其他老年人之间容易发生矛盾。这两个问题导致农村养老机构运行与创造一种新的集体融合生活模式的初衷相背离。要通过开展社会工作的融合服务模式,建构一种社会工作者、敬老院管理服务者和老年人的沟通机制,创新敬老院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改变养老机构内部存在的问题。

七、毛绵逵:扶贫干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无意识”实践及其表达形式——基于保亭县案例

河海大学毛绵逵老师基于对海南省保亭县脱贫攻坚历程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扶贫干部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或培训经历,同时该县脱贫工作也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人员的指导和直接参与,但扶贫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意识”地使用了大量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并且丰富了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成为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干部在实践中“无意识”采用的工作方式、方法构成了符合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和社会经济背景的本土化方案。

八、宋雯:理性情绪治疗法(REBT)在反贫困实践中的应用

郑州轻工业大学宋雯老师认为,理性情绪治疗法是社会工作领域中成熟的实务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认知在事件、情绪反应链条中的核心作用。她认为,认知和行为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将理性情绪治疗法运用到实务中,通过调整认知为服务对象赋能,通过行动和认知的协同来实现服务对象状况的改变。这种方法与当前反贫困领域中的工作重点——激活贫困人群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群发展能力——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宋雯从介入问题类型、工作思路、介入取向、方法技巧等方面,展现理性情绪治疗法在反贫困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并就该方法本土化的问题进行研究。

九、叶淑静:反贫困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渔业社区为例

上海海洋大学叶淑静老师以渔业社区为例,分析渔业社区的服务需求维度与困境,构建反贫困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框架,提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发掘社区居民(渔民)主体潜能与积极改变的主观动力,推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增强能力建设,既包括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也包括增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重视志愿者的培育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区服务的延续性,社区服务不是平面的,反贫困工作也不是片段式的。

十、许云云:协同共治:“后脱贫时代”农村内生动力发展的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许云云老师以安徽省岳西县D村为例,选取D村的贫困户、帮扶干部、村委会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资料,分析D村在村民委员会治理、村民心理、资源管理等内生动力发展问题。许云云提出,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建立“后脱贫时代”农村专业协同在地的联动机制,从培养内生抗逆力、挖掘在地源动力、提供专业助推力三个角度,推动基层政府、基层干部、农户、专业社会工作者多主体之间的正向联结,促进农村内生动力的发展。

十一、陈思雨、张颖: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政府行动逻辑探讨

扬州大学的陈思雨和张颖认为,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扶贫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政策执行环节中也出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主体在“简单化”这一行动逻辑指导下的行为偏差。由此,在精准扶贫的四大环节中引入社会力量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力量与政策的内在契合性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能性;对政府偏差行为的纠正、对贫困群体的多维性脱贫作用及对自身本土化发展要求都体现了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服务机构牵手计划”“教育对口扶贫计划”,为贫困人口提供生计发展、能力提升、心理支持等专业服务,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系列行动计划,支持和引导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我国各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反贫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颇有成效的反贫困实践模式。

专栏6-4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典型案例

一、徐道稳、李晓凤、林佳鹏:社会工作推动就业扶贫的增能体系构建研究——以“龙凤就业+”项目为例

深圳大学徐道稳教授指出,传统粗放式、救济式的就业扶贫往往造成现实中服务对象“出不来、干不了、稳不住、过不好”等困境,导致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意识、激发就业动机。深圳市龙华区牵头实施的“龙凤就业+”项目,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段推动就业扶贫向精准性、增能型发展,构建了“一中心、三平台、八功能”的就业扶贫增能体系,即依托枢纽型就业服务中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参与共建,通过政策宣讲、职业规划、组织孵化、职介链接、典型引领等服务策略,倡导就业新理念,改善就业困境,形成当地“劳务脱贫、劳动致富”的新局面。

二、王力平:光伏产业扶贫与贫困治理

内蒙古科技大学王力平教授认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光伏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能够发挥地域性的资源优势,大幅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贫困村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在光伏产业扶贫的特定场域中,存在着精准脱贫的制度逻辑、产业扶贫的市场逻辑与贫困治理的社会逻辑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走出贫困治理的结构性困境需要重构制度、市场与社会的脱敏机制,增强政策与社会的互动,重建贫困治理秩序。

三、利爱娟: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循证实践

内蒙古工业大学利爱娟老师根据循证实践的一般特征,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的特殊情况,运用循证实践方法论对我国循证实践下的扶贫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穆莉萍:贫困地区的资产辨识与组织培育——以老年社区组织的培育为例

四川外国语大学穆莉萍老师从农村资产辨识入手,以老年社区自组织培育为例,通过发掘个体资产和社区资产,建立社区关系网络,培育社区自组织,激活社区内部系统,重拾服务对象的主体性,重构社区互助关系,培育社区力量,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促成其与外部系统力量的耦合,进而助力贫困社区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

五、王青:家庭抗逆力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实践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王青老师借助家庭抗逆力的社会工作理论,以江西省S村扶贫项目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扶贫的微观实践经验。S村的实践表明:以家庭抗逆力为理念的社会工作服务,通过提升家庭的保护因素,可有效地建立家庭的缓冲区,避免其陷入困境,从长远来看,可减少贫困的代际传递,避免长期贫困。

六、朱海平: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三驾马车”精准扶助梁河

云南师范大学朱海平老师指出,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团队在认真分析、把握国家及全省扶贫工作形势的基础上,充分调研扶贫对象特征,结合当地特点和专业优势,围绕“精准”理念整合资源、制订科学的帮扶计划,重点从213户帮扶对象入手,在“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文化帮扶”三个方向上精准发力,加快了梁河县脱贫攻坚的步伐。

七、田奇恒、王玉龙: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路径研究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田奇恒教授认为,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乡风文明:培养文明引路人,塑造文化传承者;以传统节日载体,建设乡土文化村社;正家风家教,传正向能量,育村风民风;实现本地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引导和教育村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www.zuozong.com)

八、任娟娟:城市老旧院落改造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陕西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践的研究

西北政法大学任娟娟副教授以陕西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开展的“‘匠心爱意、废物利用、芳华再现’美化家园”项目为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旧院落改造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研究发现:该项目实现了“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美化院落”的任务目标,也实现了促进居民参与、加强社区融合的过程目标。同时,推进城市旧院落改造是契合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介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切入点,也是社会工作介入更为复杂的社区问题的基点。

九、胡善平、程书松: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地方性实践的经验总结

淮南师范学院胡善平教授分析国内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构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侧重点,通过对地方性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对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构建社会组织介入精准扶贫的机制和路径。胡善平认为,必须从政策支持、动力源开发、能力建设、平台整合及实践领域获取等方面,完善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机制和路径。

十、郑秀娟:社会工作参与贫困人群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郑秀娟老师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调适的专业工作,在扶贫实践中可以发挥其他专业无法企及的作用,可以调动贫困群体的自主能动性,使其成为打破传统文化偏见的“使者”;社会工作作为需求观察者和资源挖掘者,可以撬动贫困地区原有的资本优势;社会工作扮演社会关系“工程师”的角色,可以推动贫困地区人群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使组员自主激发潜能;社会工作可以演化为社会互动的元素,融入贫困地区人群的生活环境、个人动力体系、文化塑造过程。

十一、宋烨:贫困地区儿童社会心理支持实践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匀地区困境儿童保护项目为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宋烨老师以贫困儿童社会心理支持为主要内容,针对贫困家庭儿童制订“志、智”双扶的干预计划,通过儿童社会心理支持课程体育游戏课程、社会生态系统支持、个案筛查四个方面的服务,增强贫困儿童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规则意识、抗挫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促进其身体的成长、心理能力的发展、社会化的建构、道德的建立,达到“志、智”双扶的目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本书总结和探索了一套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十二、赵影: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以南阳市S县为例

江苏师范大学赵影根据在河南省南阳市S县开展的“牵手计划”项目,结合贫困特点探索社会工作教育参与扶贫工作的新型模式。针对S县“点状贫困”“贫困叠加”两大类贫困问题,运用增权赋能、社会支持网络等理论,通过交叉挂职、线上课程、线下导师、回归项目、资源链接、本土生态打造、网络耦合、社社联动八种方式,为S县贫困人口提供各类扶贫服务,帮助其挖掘自身能力,培育当地居民自身的力量,营造本土公益生态环境,实现自助互助服务,构建内外协作网络,建立可持续的反贫困机制,助力该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戴沁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进程中的困境及个案管理模式探析

内蒙古大学戴沁珊认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地区精准扶贫进程中的困境相较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特殊性。研究发现,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生计变迁致贫、因劳动力短缺致贫、因学致贫和因残致贫。基于个案管理模式,她建立和设计了适应精准扶贫需要的服务框架与服务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措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不仅要为贫困群众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更要为贫困群众增能赋权,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我脱贫信心,提升自我脱贫能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为贫困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关系调适、能力提升等社会服务挖掘贫困群众的发展潜力,并通过传承乡村优秀传统、传播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的自我动能性,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积蓄人力物质资源。

专栏6-5

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扶志”“扶智”

一、胡日沁毕力格:“志”“智”双扶 贵在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胡日沁毕力格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服务,必须秉持治贫必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抓教育的理念,通过母语宣讲,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党的声音始终在牧区回荡;要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关注产业发展、文化导引、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等也是“扶志”“扶智”的重要举措。

二、程玲: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脉络、特点及其在反贫困中的运用

华中师范大学程玲副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政府扶贫的有效补充,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我脱贫信心、提升自我脱贫能力,为贫困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程玲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扶志”“扶智”与社会工作的逻辑关系,分析了“扶志”“扶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社会工作的职责使命、功能定位、理论指引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等方面提出了“扶志”“扶智”的实践框架,探讨了社会工作“扶志”“扶智”的介入理论、介入目标和介入方法。

三、司武林:面向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扶志”“扶智”的几点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司武林副教授认为,面向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内容丰富的关爱活动,是社会工作开展“扶志”“扶智”的重要途径,也是遏制农村贫困代际传递、从根基上改变贫困文化和输入新思想、新知识的关键行动。作为脱贫攻坚内容的“扶志”“扶智”,应确立更高目标,以乡村振兴为方向。社会工作者要熟悉“地方性知识”,在活动过程和活动内容中要突出乡村优秀传统、传播乡村文化、巩固乡村基础,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积蓄人力资源。

四、缪自锋:社会工作教育助力西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甘肃政法大学缪自锋教授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关系调适、能力提升等社会服务的新兴力量,可以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我脱贫信心、拓宽致富路径、提升自我脱贫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于当前精准扶贫的状况,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有很大的实践空间,其在贫困人群经济救助、贫困人群关爱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培育、生计项目扶持、贫困户移民搬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正积极参与西北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实践,但也面临诸多局限,因而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不断完善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机制和体系。

五、张燕:内生动力或外因使然?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逻辑与路径选择——基于包头市车铺渠村的实证研究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张燕教授认为,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既受到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影响,又有其自主发展的逻辑,特别是在政府与民间、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理性与民俗、群体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张力。乡村文化振兴既需要自上而下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经济投入、资源链接、人才支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需要激发乡村文化的自我动能性,遵照其内在逻辑自下而上地促进其自我发展和自我演进。

六、刘振:个体赋权与系统构建: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理论创新与经验反思——以H大学云南省S村暑期教育项目为例

天津理工大学刘振老师认为,教育扶贫是我国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当下教育扶贫仍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和赋权理论,建立“系统—赋权”的理论框架,继而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他对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做出了经验反思,总结出一种以个体赋权与系统建构为核心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七、严茜:教育扶贫怒江起航,专业力量聚焦“三州三区”

保山学院严茜老师介绍了怒江地区教育扶贫的经验。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示范项目的背景下,深入“三区三州”,以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为例,综合运用机构(服务)+高校(专业)+政府(保障)“三位一体”的地区发展模式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以“嵌入、示范、培养”为目标,建立以社会工作专业为指导,贯彻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从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系统效应等方面探索建设多元扶贫主体社会支持网络的路径,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推动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

专业人才是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主要力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反贫困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在分论坛中,学者们就为何培养和如何培养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及培养怎样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要从地方实际出发,以增能赋权为落脚点,准确把握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需求,重视反贫困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健全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

专栏6-6

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一、章长城:民族院校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南民族大学章长城副教授认为,民族院校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需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与基本要求,重点培养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民族院校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提高工作水平。

二、牛科研:精准扶贫背景下甘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甘肃政法大学牛科研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是国家在深化社会改革新时期提出来的人才发展战略。报告分析了甘肃省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王雪梅:宁夏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宁夏大学王雪梅教授指出,宁夏农村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目前的扶贫实践来看,培养具有反贫困能力、能深入西北贫困地区的青年人才是宁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仅要依托高校,还需要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关键是要形成有层次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是高校,包括培养社会工作本科和硕士人才,同时,要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政府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反贫困社会工作服务的购买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争取在三年到五年内培养一批农村基层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

四、邓俊丽、方香廷: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逻辑理路及地方实践

内蒙古工业大学邓俊丽教授指出,内蒙古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增能赋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脱贫攻坚工作人员为工作对象,以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培训、社会工作学历教育、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为主要内容,以高校社会工作教师、驻村社会工作者、实习实训学生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的主要输出者,以扶贫—脱贫为作用过程,以精神脱贫、生计可持续能力建设、群众认同等为维度建设主要的评估指标,探索出反贫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地区经验。

五、窦新:建构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江苏师范大学窦新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在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四大环节中引入社会力量尤为重要。专业社会工作与扶贫行动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目标、行动逻辑和行动方法都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工作扶贫服务对贫困群体的多维性脱贫作用及对自身本土化发展的要求,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必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