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与费希尔在1949 年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的过程大致相同,他们将区域经济增长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给自足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很少,封闭性较强。第二阶段是工业初始发展阶段,也就是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在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开始兴起。第三阶段是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变。第四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区域工业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最初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后来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等。第五阶段是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资本、技术、专业化服务的输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在全方位分析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经济增长历史的基础上,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非常缓慢。(www.zuozong.com)
第二阶段是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经济部门逐渐由农业向工业转变,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开始进行,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金融业兴起,企业家阶层逐步形成,经济活动地域得到突破,出现了早期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阶段是起飞阶段。经过前期的积累,量变引起质变,在此阶段,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突变,经济由过去的缓慢增长进入持续、快速的增长,开始“起飞”。工业部门成为主导,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本等向工业领域集中。起飞阶段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进入工业化阶段的转折点。
第四阶段是成熟阶段。起飞之后大约60 年左右,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此时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重化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劳动力持续向工业转移,劳动者素质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开始向城市集中。
第五阶段是高额消费阶段。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进入高消费时期,增加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垄断开始形成,政府的干预变得必要。
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教育、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成为新的主导部门。
虽然不同学者对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不一,但是大体没有差异。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突出特征,虽然后来学者对此有过争论,但是借鉴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划分标准,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分阶段走的步骤,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事实,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它的正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