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著作《孤立国与农业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的问世,标志着区位理论的产生。
(一)农业区位论
杜能“孤立国”理论作了如下假设: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性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④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将由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三个因素所决定。在孤立国中,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统一的,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的目的。
第二,农业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等。圈的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所决定。
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讲必须在城市近处产出,形成林业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了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即马铃薯、大麦、苜蓿、黑麦、豌豆、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谷草式农业圈总有一区为休闲地,即第一至三区为谷物,第四至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它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即黑麦、大麦、休闲,三区轮作,称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第六圈——畜牧业圈。本区生产的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的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圈外,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一书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所区别。比如,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
杜能的理论对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具有下列意义:一是理论思维方法,即抽象演绎的孤立化法;二是杜能首次将区位和运输距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这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被推广到了其他研究领域,即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农业的土地利用上,也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工业区位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的名著《工业区位论》出版,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创立。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建立在现代交通运输的基础之上。为了理论探讨的方便,韦伯提出一些假设的前提条件:①在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其他如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政策和技术水平等都相同;②工业原料、燃料等分布在已知地点,且不发生改变;③工业产品消费地点既定,消费量不变;④劳动力供给地已知且供给充足,工资率不变,不同区位的工资水平有差异;⑤生产与交易只讨论同一种产品;⑥运费与距离及载重量成正比,以火车为运输工具。
韦伯首先按不同标准对区位因子进行了分类:①按作用程度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是指对各种工业生产区位都有影响的因素,如运输成本、工资、地租等,而特殊区位因子是指只对特定工业生产有影响的因素,如气候、水质等。②按作用方式分为区域性因素、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区域性因素指影响工业生产分布于特定区位的因素,集聚因素指促使工业生产向特定地点集中的因素,分散因素则相反。③按照属性分为自然技术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自然技术因素指取决于自然方面素质的因素,如气候、地质条件、劳动力技术水平等,后者如居民的消费习惯、利息的地区差别等。这些因素中只有通过一般区位因素才能确立工业区位的普遍规律。韦伯归纳出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为一般区位因子,其中运输费用对区位选择起基本定向的作用,而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分散)效应对区位起修正作用。(www.zuozong.com)
1.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的选择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该选择生产成本最小的地点。为了使工业生产成本最小,就必须尽量减少运费,这就涉及运输距离以及原材料的情况,除了运输里程外,原材料的性质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韦伯将原材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和地方性原料。遍布性原料是指到处都有的原料,如水、空气等,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地方性原料是指只分布在特定地点的原料。这种原料又可以根据其在加工过程中转移到成品中的重量与废弃物重量之比,分为失重原料和非失重原料(纯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只有部分重量转移到产品中,其他部分作为废料或下脚料而损失掉的原料,称为失重原料,如铁矿石等;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把全部或大部分重量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原料为非失重原料,如珠宝首饰等。地方性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有重大影响。某个工业使用遍布性原料愈多,在区位选择上愈要求接近市场,因为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大大节约运费;对于失重原料,要求工业区位选择在接近原料的地方,而对于非失重原料,工业区位选择比较灵活,既可以在接近原料地,也可以在接近市场区。
为了判断工业区位到底是指向原材料地还是市场,以及指向的强烈程度,韦伯提出了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MI)的概念。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性原料的重量÷制成品的重量
当MI>1 时,工业区位是原料地指向;当MI<1 时,是市场指向的;当MI=1 时,是自由指向的。用原料指数确定区位选择,对于只有一个原材料地和一个市场的情况是简单且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与市场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地点,这时显然不能单纯根据原料指数来选择区位。对此,韦伯又提出了用区位多边形求引力最大的方向来决定。为了方便,他通常用区位三角形来说明求解方法。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角度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劳动力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动力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
韦伯认为,当劳动力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在具体选择工厂区位时,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时,他还考虑了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工资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即劳工系数的影响。
3.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它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第一,生产或技术集聚,又称纯集聚。它对工业效益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二是同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
第二,社会集聚,又称“偶然集聚”。它是由企业外部因素引起的,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等原因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
韦伯认为,生产集聚是一般集中因素,社会集聚则是特殊集中因素。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而后者则是偶然的外在因素。我们在讨论工业区位时,应主要注意一般集中因素,而不必太注意特殊集中因素。
集聚因素如同劳动力成本可以克服运输成本最小区位的引力样,由其形成的集聚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二次变形。
分散因素与集中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聚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但前提条件是要看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的大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在于:①韦伯的区位理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范例,而且对现实工业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②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③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④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意,发展成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对工业布局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技术进步、运输条件的变化,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工业区位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