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城市交通:新型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

未来城市交通:新型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8年,有关人士向议会提出“未来的城市交通”设想,并把它称为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这种新交通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日本和德国对新交通系统也怀有浓厚的兴趣。日本大阪在南港与市内住之江公园之间,建设了一条全长6.9千米的双线高架式新交通系统。此外,日本在神户等地,还建有类似的4个系统。德国的新交通系统称悬挂铁道,建在多德蒙特大学校园内,全长11千米。

未来城市交通:新型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

从北京乘上波音喷气客机,越过东海,只要3个多小时就能飞抵日本东京的成田国际机场。但是坐小汽车,从成田机场到东京市内仅65千米行程,跟随在高速公路上缓缓流动的车流中行驶,也要花费3个多小时。乘客的增加,车辆的拥挤,空气的污染,尤其是小汽车的泛滥,许多高速公路成了低速公路。城市交通面临着新的改革,建立一种自动化、高效率的,既具有公共汽车的大众性和经济性,又有小汽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新型客运系统,就十分必要了。

美国最早开始进行这种研究。1968年,有关人士向议会提出“未来的城市交通”设想,并把它称为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它们采用橡胶车轮,利用侧式或中央导轨导向,由计算机集中控制,实行无人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许多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各国的新型客运系统,名称各不相同,但是技术水平大致相似,是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有轨快速客运方式。与地铁和市郊铁路相比,车辆重量轻,数千米的小半径曲线和50‰的陡坡。站上无人管理,车上无人驾驶,完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运行密度高,节省人力,节约营运费用,且能随喀运量的变化,在不减少车次的前提下,加挂或减挂车辆。这种新交通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74年,美国在达拉斯沃斯堡机场,建成第一个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全长21千米,设有52个车站,钢筋混凝土路面,有导向壁、供电轨和信号传输机。每辆乘客车有16个座位,24个站位,最高时速27千米。列车间隔最小18秒,每小时运送能力9000人次,1978年运送了630万旅客。第二系统于1979年在摩根城正式通车,全长14千米,设有5个车站,列车间隔时间最小15秒,最高时速48千米。采用充气橡胶轮胎,在有导轨的路面上行驶。随后,美国推广这个系统,1986年4月,迈阿密自动化导轨客运系统建成开业。该系统直接从高楼内穿过,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形成奇妙的景观。

日本和德国对新交通系统也怀有浓厚的兴趣。日本大阪在南港与市内住之江公园之间,建设了一条全长6.9千米的双线高架式新交通系统。车站全部高架,站台周围采用玻璃屏幕,配有电梯和自动扶梯等设施,便于年老体体弱者使用。列车由9节车厢组成,有冷暖气设备。为便于观赏风景,采用大玻璃窗。首尾为动力车,可往复行驶。车厢下面有实心的橡胶导向轮。由于车辆受水泥导轨引导,又是多辆联挂运行,所以认为属于铁路的一种。但因其用橡胶车轮行驶,又类似公路。车辆的运行由电子计算机集中管理。计算机为三重系统,即当一套发生故障,指挥失误时,另两套 “以多胜少”,能够继续指挥。整个系统的设备仪表,也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行车安全。车站能利用 “站上操作台”控制列车车门启闭和列车出发。通过电视将各站台的情况,传送到中央控制室。在站与站之间运输,调度员也可通过计算机向行驶中的列车发出各种指令。列车运行间隔2分钟,全程运行时间14~15分钟,每日运量7万人次。此外,日本在神户等地,还建有类似的4个系统。正在兴建的还有10多处。(www.zuozong.com)

德国的新交通系统称悬挂铁道,建在多德蒙特大学校园内,全长11千米。其特点是车辆挂在离地面5~11米和箱型空心梁上,很像独轨铁路,但采用直线电动机驱动,实行无人操纵,最小运行间隔为40秒,每小时最大运输能力2100人次。

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已经建成的线路,尚属简单的轨道运输系统。车辆虽是自动运行,但基本方式是往复式或循环式,线路没有或很少有交叉,车站没有待避线,列车只能按照顺序运行。如果提高自动化程度,在车站设待避线,后车可以超越前车,每列车可根据旅客的情况决定发站和到站,而不受先后顺序的约束,这是第二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第三种,是轨道运输系统的线路形成网络,车辆小型化,在电子计算机的控制下,许许多多的车辆协调地在网络上自动运行,能如同出租小汽车一样,满足乘客需要。但速度、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均远远优于小汽车,且无人驾驶。这将是未来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