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发展里程碑
①分工与交易:有了分工和交易,人类才有了社会属性,分工和交易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有了分工和交易才有所谓的“经济”,分工和交易是经济基础。
②货币:货币的使用促进了交易,降低了交易费用。
现代货币由国家公信力背书(金圆券是国民党倒台的导火索,要警惕“烽火戏诸侯”——愚弄民众者必将被民众所抛弃)。
③市场(商店):了解人们需求,沟通供需信息,促进交易完成。
④股份制公司:股份制公司的出现降低了投资风险。
⑥商标:商标为企业创建品牌打下了基础,商标是品牌的标识,是一品牌区别他品牌的名称和图案,商标和品牌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建立一个品牌不容易,但要毁了一个品牌,却轻而易举。没有5~10年很难建立一个好的品牌,而要毁了一个品牌只需一个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对三鹿奶粉的影响,陈年馅月饼对南京冠生园影响。国际上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然等品牌,因涉及账目不清、欺骗公众等问题,其长达数十年的好品牌形象都在数周内消失了。
汽车、火车、飞机的出现,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
电力是一种相对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了人类的需求(电灯、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电饭煲),让人们生活更便利,
电的发明促成了无线电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又促成了收音机、电视机、雷达、卫星、电脑、手机等的发明。
石油化工:众多的新材料,摆脱了对农业的依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⑧互联网与电脑结合产生了信息革命:提高了时效,减少了信息成本,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供应链和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间的分工已经从产业内部分工发展到产品内部的分工,如:集成电路的芯片制造,就由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类公司完成,这就是生产工序的专业化。
⑨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将影响人类的未来。
2.经济发展简史
当人类逐渐走出洪荒年代,经济发展受制于农业的生产力,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因而也就不敢离开农、林、牧、渔,人们受困于耕作和渔猎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是必然的,因为农耕文明有利于社会分工,而游牧民族必须依赖大自然的恩惠,他们没有预期的食物,因而没有多少富余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工作——铁匠、木匠和裁缝以及音乐、文学、艺术的学习、创造、传承。
分工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脱离农业从事其他的劳动,此时逐渐产生了为农业劳动力服务的铁匠、木匠和裁缝等,最初的铁匠、木匠和裁缝在农忙时依然要参加农业劳动,犁、镰刀等工具的使用和牛马的役使大大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牛马的役使也必须有相应的工具(如:犁、耙等)匹配,生产工具的制作是最原始的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富余的劳动力,他们为了与农业劳动者交换食物必须生产能满足农业生产者某些需求的商品,如:劳动工具、衣物和房屋等。
最初的交换局限在附近的邻里进行,随着马车、船等交通工具的发现和改进,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承载量扩大、时间缩短)。
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农耕部落之间会发生水源和土地资源的争夺,与此同时,游牧民族也会前来掠夺,于是,战争爆发了。(www.zuozong.com)
为了赢得战争,人们强化了分工与合作。
战争胜利的一方有了更多的财富和劳动力(战俘成了奴隶),因此产生了专门从事战争的职业军人和部队(参考欧洲史、非洲史)。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加战争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了赢得战争需要更强大的军队和武器,于是管理水平和冶炼等科学技术得以提高。
在战争中获得了更多财富的胜利者能满足更多的需求,需求的扩大更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多更新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提供了相对充沛的资金。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为大规模生产商品(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因此,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富余劳动力→深化分工→生产工具的改进。
战争→强化分工→战利品(富余资金)→科研→科学技术提高→需求扩大。
价值——扩大需求,生产工具改进—降低成本、减少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发现需求→投资→满足需求→同行竞争→扩大需求(产品更新换代)→竞争→创造新需求→投资。
发现需求才能创造价值,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打造品牌,扩大对顾客的影响力,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增加企业的收益。
投资要想得到更大的回报,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效能必须提高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是管理),而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的基础是教育。
现代经济发展:
发展教育→改变观念→(环境、卫生、健康意识提高——很多贫穷是疾病造成的——环境卫生不好)→扩大需求。
发展教育→科学技术提高→降低成本。
发展教育→生产者素质提高→创新→提高生产力。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识字、算数),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英国?哲学思想、科学理论的繁荣为其基础,牛顿(数学、物理、天文学)、莎士比亚(文学)、达尔文(生物学)、斯密(经济学)等影响世界的伟人都是英国人。英国1215年诞生了《自由大宪章》约束王权的法律文件(制度保证),逾500年的社会安定与相对较高的富人生育率结合所导致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在英国建立。1725年,农业革命在英国出现,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转为工人。科学技术的利用,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里森航海钟(没有哈里森航海钟就可能无法贩卖奴隶和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和财富,也可能就没有达尔文的成就)、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牛顿的金本位英镑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全球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美国?《独立宣言》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美国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诺贝尔奖中大多数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是美国人,爱迪生、特斯拉、福特、韦尔奇、乔布斯等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都诞生在美国。20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系统论(贝塔朗菲)、控制论(维纳)、信息论(香农)均是美国人的杰作,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图灵等为核能和计算机的利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从理论到实践,众多当代世界顶尖人物都汇聚在美国。
英国经济繁荣是从蒸汽机(纺织)发明开始的,美国经济繁荣是从汽车生产开始的,日本经济繁荣是从家电(空调、冰箱、电视)等,而美国走出20世纪“滞胀”靠的是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发展经济学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来自哪里?
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来自因分工产生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满足需求,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想自己的经济最大化引发的竞争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动力。因为自然界唯一法则就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自然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要生存就要在竞争中获胜,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弱势群体要生存唯有合作,合作就要分工,分工就产生了需求。
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的需求挽救了美国经济,也使得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强国。人类最大的创新就是发现新的需求。创新是分工的需求,竞争的需求,战争是极端的竞争。为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或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人类新的需求,增加了就业岗位,没有新需求出现,只需简单再生产,经济只会平缓发展。
出于逐利,需求会引发供给(原始社会没有交换也就没有供给——自给自足)。流动性影响:一堆黄金放在那是不会自动增值的(贪官的财富如黄金,不敢流动也就不会增值)。政府建楼堂馆所是一次性经济,不产生增值。发展经济是可持续的,可以安排更多人就业,收入增加后会刺激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