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印度联邦共和国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中央平原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2015年,印度人口达到13亿以上。历史上,印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印度首都是新德里。
(一)印度语言状况
1.国语和官方语言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境内有数十个民族和300多个部落。按照1961年印度的首次语言普查,印度有1 600多种语言。根据2001年的普查,在印度的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共有122种语言(周庆生,2010)。
使用“天城体”文字书写的印地语是印度的国家官方语言,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根据印度《宪法》,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都拥有自己邦的官方语言(见下表)。
印度《宪法》规定的22种具有官方地位的语言
续表
2.少数民族语言
印度的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简称印度族,占印度全国总人口的46.3%。少数民族主要有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达族、马拉亚拉姆族、奥里雅族和旁遮普族,这些少数民族均有与自己的民族名称一致的民族语言,使用人口比例见上表。
3.教学语言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和推行“三语模式”,即印地语和语言作为第一和第二官方语言,各邦语言或部落语言作为第三语言。
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三语模式”(详见下表),建议三语应该包括:(1)母语或地区性语言;(2)印度联邦官方语言(印地语)或附属官方语言(英语);(3)除(1)和(2)以外且不同于教育媒介的一门现代印度语言或外语。
经修订的印度三语模式
三语模式既是印度各民族语言间竞争的结果,也是印度政府处理族际语言冲突的种种尝试的结果。三语模式不仅确立了印地语作为印度联邦国家语言和官方语言的地位,而且确立了各邦的官方语言。
4.媒体语言
印度有包括英语在内的82种语言的出版物,电台广播使用的语言多达71种。13种语言用于戏剧表演,13种语言用于邦内行政机构,47种语言用于媒体指令。
5.公共领域语言
在印度,联邦政府使用印地语和英语2种语言,各邦行政机构使用13种语言,还有47种语言用于媒体指令以及13种语言用于戏剧表演。
6.宗教语言
印度的宗教与语言息息相关。梵语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教语言,是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印度穆斯林则普遍使用乌尔都语举行宗教仪式。锡克教被认为是印度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分支,旁遮普语是锡克教徒的神圣语言。泰米尔人无论信奉何种宗教,其宗教仪式则完全使用泰米尔语。
(二)印度语言政策
1.语言立法
印度在立国之初的立宪会议上,首先就官方语言的确立原则达成以下的一致,然后围绕五项原则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最终在最初的宪法中承认印地语、阿萨姆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泰卢固语、马拉蒂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坎那达语、马亚拉姆语、奥里雅语、克什米尔语、梵语、信德语等15种语言的官方地位。
(1)这一语言应该是本地语,即印度的土著语言;
(2)这一语言服务于大多数居民的交际并获得政治支持;
(3)这一语言应该普遍使用于境内大部分中小学校和大学的教育;(www.zuozong.com)
(4)这一语言应该有丰富的文献、传统和民族遗产;
(5)这一语言应该有便于印刷的文字(何俊芳、周庆生,20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印度各邦少数民族争取本民族语言权利的努力,印度《宪法》现在认定22种语言具有邦官方语言地位(见前表,P75)。由于只有列入宪法附则的语言才能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并被选作教学语言,所以印度少数民族在争取将小语种纳入《宪法》方面的努力非常积极。
2.宏观语言政策
印度是语言状况多样且复杂的国家。印度《宪法》体现了印度的语言政策。
印度的宏观语言政策包括:(1)《宪法》中的语言政策的规定;(2)语言建邦;(3)三语模式的推行。
印度《宪法》规定了议会和立法机构用语。《宪法》中有关语言政策的部分分为四章:(1)联邦的官方语言;(2)地方语言;(3)最高法院、高等法院等机关使用的语言;(4)专门指示,即发展印地语的方针、发展印地语传播和发展的部门以及印地语借词的原则等(何俊芳、周庆生,2010)。
宪法规定,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英语是辅助官方语言并应于《宪法》通过之日起15年后停止其官方地位。印度各邦和直辖区均有自己的官方语言。
印度政府推出“语言建邦”的政策。语言邦的划分是政府对行政自治语各地区语言权利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妥协。同时也是通过语言政策对弱势语言和弱势文化的认同。语言建邦政策引发的冲突和抗争时有发生,但在历时半个世纪后,对印度语言规划和语言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语言教育政策
印度独立后,语言教育政策从“四语制”逐渐演变为“三语制”。
1949年印度大学教育委员会建议中学高年级和大学学习以下四种语言:
(1)母语;
(2)地区性语言;
(3)共同语言,如印地语;
(4)英语。
考虑到少数民族利益,1952年中等教育委员会建议学习:(1)母语;(2)各邦地区性语言;(3)联系语言印地语;(4)任何一种古典语言,如梵语、巴利语、阿拉伯语、波斯语。
到20世纪60年代,印度中央教育咨询部开始推行印度学习中的“三语政策”,即从儿童时期开始,学生要学习三种语言:(1)地区性语言(母语);(2)非印地语地区学习印地语,印地语地区学习其他印度语言;(3)英语和任何现代欧洲语言。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结语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语言管理相似,印度的语言政策也是从自由放任逐渐向有序管理过渡。在被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的语言管理由英国人主导,英语教育被大力普及。独立后,印度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和实施独立自主的语言政策。从维护民族独立与各民族平等、保持多元文化出发,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政策,如确定语言政策、实施语言规划、推广国语、促进本土语言使用和保护,同时注重英语并在21世纪后教育中接纳汉语等外语等,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印度《宪法》中关于语言问题的规划属于语言学中的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是显性的语言政策。由于印度固有的多语言社会背景,印度的官方语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充满问题和冲突。因此,其语言政策一直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之中。
印度的语言政策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理想化;务实性;以人为本。
确定印地语为印度联邦的官方语言体现了立法者追求民族独立、重现印度文明历史辉煌的理想和伟大远景。印地语仅以一票的优势在1949年的国家语言辩论中胜出,成为印度的国语。但是相当于殖民时代英语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政府在推广和强化印地语没有采取任何具体措施,致使《宪法》规定的15年过渡期后,印地语未能完全取代英语的强势地位。这是印度语言政策的失误。
保留英语在印度的特殊地位,体现了印度语言政策的务实性。殖民时期,印度是英国的一部分,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于是英语被当作第一语言进行教学。印度独立后,要求保留英语的人士和反对派始终争议不断。然而,印度的发展离不开英语。印度人在200年殖民时期习得的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是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英语对印度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巨大。出于民族情感和独立意识,印度政府和人民希望摆脱英国的影响,因此在立法层面推广印地语,希望最终使其取代英语。但是英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现实利益,以及以英语为载体的科技进步,最终决定了英语在印度社会的真实地位。印度政府意识到,如果想在独立后继续发挥国际影响力,必须继续重视英语教育,并赋予其实际的官方语言地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印度不仅在中小学推行高强度的英语教育,在大学阶段,87%的学校使用英语授课,而非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一流高校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高校师资队伍以印度本土培养的教师为主体,由此可见印度的英语教育水平。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行业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例如,美国硅谷的软件企业三分之二的高管是印度裔。这一点完全得益于印度知识界较高的英语水平。
印度的语言政策还注重以人为本。印度的语言规划遵循了语言本身和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意识,同时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追求满足各地区人民的语言诉求。这些使得语言在具有基本交际功能的同时,能够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其他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论是宪法对语言政策总方针的确定,还是实施的多语国家语言政策,都值得“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