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实现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但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因此,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标。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那么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在目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实现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前面已经说过,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为什么会有失业?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除了上述这几类失业外,西方学者还有所谓“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说法。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类失业并不总是能截然分开,通常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但不管如何分类,失业总被认为会给社会及失业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损失。失业给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带来了莫大痛苦,也使社会损失了本来应当可以得到的产出量。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l%。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的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不管如何,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标。然而,什么是充分就业呢?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那么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总额恰好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那么就是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针对凯恩斯“非自愿失业”,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虽然这些经济学家对于充分就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性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在目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