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是集团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自“二战”以来,饭店联号创立并获得迅速发展、演化,形成了饭店联号、饭店管理公司、饭店联盟等多种连锁化经营模式,并形成了以集团化为主流的组织形式。丰富的实践案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大量的学者、管理实践者对酒店集团和酒店集团经营模式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发展趋势和展望,具体酒店集团的实证研究,以及对顾客需求的研究和品牌的管理上。J. W. Marriot(1987)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万豪酒店集团的经营管理和战略扩张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万豪成功扩张的基本模式。Chuck Y. Gee(1994)回顾了国际饭店联号的发展历程,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国际饭店在投资、开发、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销售等方面的关键性因素或问题,为我国酒店集团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基础。C. P. Cooper 和A. Lockwood(1994)通过对中高档饭店市场的研究指出,联号饭店基本控制了北美市场,单体饭店则是在欧洲较有优势。亚太、非洲、中东地区的饭店集团化程度与欧洲类似,国际饭店集团在这些地区的进入程度较高。对于酒店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国外学者也有所涉及,但数量相对较少。Paul Slattery 和Andrew Clark(1988)对酒店集团的治理结构予以了关注。Ray Pine 和Paul Phillips(2005)做了进一步研究,在对我国不同所有制下的酒店的市场表现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指出,整体上国有酒店表现最差,外资酒店表现最优。(www.zuozong.com)
在西方学者大量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酒店集团管控的研究更为聚焦在不同的视角或具体问题上。秦宇(2003)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饭店组织的发展、演进进行了研究,指出交易成本理论不适用于饭店业的组织管理,饭店业自身的特点加上分工的深化导致所有权和管理期的分离,这是专业的酒店管理组织、营销组织以及技术服务组织等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谷慧敏、邹益民(2006)从行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角度,对饭店联合体的内涵、饭店联合体经营的历史和现状、类型和特征、问题与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秦宇(2004)结合我国饭店业的具体实践,指出我国饭店集团发展中的三个误区:忽视饭店业的产业特性、忽略市场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过分强调资产纽带。秦浩(2006)通过分析酒店集团化的特点、集团化对各种要素条件的要求等,探索中国酒店业集团化实现的道路。邹益民(2006)从饭店集团化战略的角度,将饭店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纽带和以业务为纽带的三种主要的连锁化发展模式与饭店集团全资/合资饭店、租赁经营、特许经营、管理合同、战略联盟五种主要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邹益民、戴维奇(2006)从投资者的角度对饭店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和饭店集团的主要经营模式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体饭店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选择集团化具体经营的匹配方案。在具体的案例研究方面,孙健(2007)聚焦于酒店集团的跨国经营,以法国雅高酒店集团和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国际酒店集团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酒店集团跨国经营的建议。陈太壮(2009)以山东省国有酒店集团公司为例,以其内部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指出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者选择行政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集团公司管控效率低下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