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大社区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奠定社区文化的精神氛围。其次,要加大社区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度,让社区居民在制度的规范中习惯成自然,变为自觉行为;第三,尊重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
城市拆迁安置社区应当明确自身发展现状与可利用资源,并认识到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在问题的收集上要化被动为主动,由以往的“居民找上门”转为“主动找居民了解”,从而更加深入、精确地了解居民在与邻居相处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避免邻里问题的堆积与激化,降低邻里之间冲突的发生频率,为社区认同感的提升创造良性的社区环境。例如,可以根据居民需求成立“社区民情恳谈室”。居民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说出来,给居民一个与邻居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机会,让问题得到当面解决。同时,社区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恳谈”服务专员,建立“恳谈”工作台账,并完善相应的设施,来调动居民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积极性,让居民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彻底转变以往被动的沟通模式。
有效运用互联网建设邻里互动关系,可以运用微信、QQ、微博等现代化通信手段。线上平台让习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居民了解到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甚至可以利用办电脑小组、智能手机学习小组等方式帮助社区老年人学习现代通信方式,将社区参与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以减少电话通知的不确定性。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广社区活动,使居民更加了解社区活动,提升活动参与兴趣。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居民需求这些关键点,采用多层次、全覆盖的方式让社区各个层次的居民都能清楚居民参与的必要性。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居民一起参与到宣传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以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将互联网引入到邻里互动关系建设工作中,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既要有互联网思维,又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而城市拆迁安置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且工作积极性较低的特点。他们在掌握信息技术的速度与应用效率上并不占优势,不利于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因此,需要重视对社区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培训。社区管理方除了可以采取将相关互联网项目外包给社会专门机构做的方式外,还需要从改变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出发,即从体制内解决城市拆迁安置社区存在的问题。
在动员居民参与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员及志愿者的引领作用。城市拆迁安置社区由于存在着居民构成复杂、利益需求多元、精神契合困难的特点,与普通社区相比,管理方面的难度更大,社区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时候,容易因为利益需求多元化而导致最终共同参与积极性下降。因此,为了保证社区管理的有效性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需要注重调动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引领作用,尤其是老年党员群体。主要是因为青年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忙于工作,能够分摊到社区管理上的时间有限,而老年党员可利用时间较多,很多老年党员也对参与社区事务十分积极。实践也证明,老年党员参与到社区管理事务中来既有利于社区老年居民丰富自身生活,又有利于引导其他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www.zuozong.com)
在丰富的活动中,居民被赋予实实在在的权利,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社区主人翁意识不断被强化,居民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自己有义务加入社区建设的队伍,在社区治理中自己有权利参加。
居民参与观的转变,是参与“配角”变“主角”的进化。观念上的变化,使农民看到自己在城市社区的能力与作用,更加坚定了社区参与的步伐。但是居民公民意识的的强化、社区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工一方面要联合居委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另一方面也要循序渐进,注意方法的针对性和多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