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四川油气田位于四川盆地,横跨四川省、重庆市,在四川盆地可供勘探面积逾1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重要天然气工业基地。四川油气田于2004年建成国内首个天然气年产量上100亿立方米的大气区,实现“川气出川”;2006年成为国内首个以生产天然气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完整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链。2017年1月,集团公司整合天然气销售业务,成立天然气销售西南分公司,与西南油气田公司实行一体化管理。至此,盆地内有集团公司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供应企业西南油气田(西南销售)公司和天然气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川庆钻探工程公司。2017年,四川油气田生产天然气228.51亿立方米(含苏里格合作区块产气量18.3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西南油气田(西南销售)公司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奠基者和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也是国内唯一具有天然气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地区公司,主要负责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天然气输配和终端销售业务,以及中国石油阿姆河项目天然气采输及净化生产作业。油气生产主要分布于重庆、蜀南、川中、川西北、川东北5个油气区,年生产能力超过230亿立方米;拥有4.2万千米的集气、输气、配气管道和1座应急采气能力2 800万米3/日的储气库;西南油气田公司集输气干线通过中贵线、忠武线与中亚、中缅等骨干管网相连,是中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年输配气能力超过300亿立方米。坚持开放合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发展空间,形成“立足国内,走向海外”的发展新格局。在盆地内,与雪佛龙公司、美国EOG、英国碧辟公司等国际大石油公司在高含硫、页岩气、致密气等热点领域开展合作;在海外,发挥技术、人才、管理、队伍等优势,成功支撑并保障中国能源合作重大项目——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运行。2017年,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A区、B区向国内输回商品天然气129.84亿立方米,历年累计向国内输回商品天然气665亿立方米。盆地生产的天然气主要销往川、渝地区并辐射滇、黔、桂、鄂、湘等省、市、自治区,拥有1 000余家大中型工业用户和2 500多万户居民家庭,以及1.2万多家公用事业用户,天然气在川渝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76%。50多年来累计生产天然气4 30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石油533万吨。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是集团公司全资拥有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享有独立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权。主营地震勘探、钻井工程、井下作业、测井射孔、录井、油气田地面建设、油气合作开发等业务,具有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完整的业务链。在国内主要服务于西南油气田公司、长庆油田公司、塔里木油田公司,国内市场分布于川、渝、陕、甘、宁、内蒙古、新、青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等国家;同时服务于壳牌、道达尔等国内反承包项目及地方企业。2017年,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完成钻井进尺777万米(含自营钻机进尺627万米)。
(王 馨 汪亚军)
【油气层系】至2017年年底,四川盆地内共发现油气储层27套(见图1),绝大多数气田都具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层或气藏。四川盆地地质基底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沉积盖层发育齐全,总厚0.6万~1.2万米。其中,震旦系至三叠系中统是海相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厚4 000~7 000米。震旦系分为上、下两统,下统在盆地内缺失,只在川东北、川东南、鄂西及黔东等凹陷有沉积;上统在盆地发育良好,岩性变化小,分布稳定。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在四川盆地内广泛分布,属地台型沉积。泥盆系、石炭系在盆地内部大面积缺失,泥盆系只在盆地边缘见有沉积,石炭系在盆地东部有大面积分布。二叠系遍布全区,为浅海台地沉积。三叠系中下统为一套浅海台地沉积,分布广泛。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含煤沉积,以碎屑岩为主,厚250~3 000米。侏罗系至古近系和新近系全为陆相碎屑岩,厚2 000~5 000米,侏罗系在盆地均有分布。白垩系及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呈局限分布,主要在盆地周缘的凹陷中,第四系由冲积、洪积疏松泥沙及砾石组成,分布在现代河流的两岸,一般厚0~100米。根据已探明的116个气田和发现的61个含气构造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田和含气构造分布在盆地五大构造区域内,即川东高陡褶皱带、川南低陡褶皱带、川西南低陡褶皱带、川北低平褶皱带、川中平缓褶皱带。
(西南油气田档案中心)
【油气资源】四川油气田在四川盆地拥有常规天然气和致密气总资源量13.38万亿立方米,页岩气总资源量17.29万亿立方米。至2017年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落实页岩气矿权范围内4 500米以浅可工作面积2万平方千米,资源量10万亿立方米,当年新增页岩气探明储量1 565.44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367.27亿立方米。在四川盆地登记常规天然气勘查开采矿权130个,总面积15.33万平方千米;页岩气矿权面积3.92万平方千米。当年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分别为682.96亿立方米、720.76亿立方米、865.59亿立方米,连续14年保持储量高峰增长。历年累计获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2.45万亿立方米。
图1 四川盆地油气层地质层系图
(赵容容)
【科技资源】至2017年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形成了以组织、技术、平台和保障四大体系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有直属科研院所6家,四川省及集团公司级重点实验室6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分站6个)。有科研工作者2 73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在聘集团公司级技术专家8人、技能专家14人,有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3个,有西南油气田公司级技能专家58人、高级技师31人。当年获四川省、集团公司奖励12项,获授权专利19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6件。形成适应盆地复杂地质地貌、自然、社会环境的勘探开发及工程配套技术,在复杂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低渗碎屑岩气藏、高含硫气田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形成26大技术系列,127项特色技术国内领先,1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丰富的“高压、高产、高含硫”天然气和“低压、低产、低渗透”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和经验,形成从地质勘探、井筒作业、井控、储层改造到地面建设、油气田开发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气体/欠平衡钻井、深井钻井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页岩气领域工程技术领跑国内,发展形成以水平井快钻、油基钻井液、分段压裂、分簇射孔为代表的一体化工程服务技术体系。山地物探技术国内一流,拥有业内领先的集采集、处理、解释于一体的GeoMountain®软件系统,自主研发的微地震监测技术国际先进。油气田地面建设在山地为主的管道施工和高酸性气田厂站建设、穿跨越施工技术上具有独特优势。控制和处理高压油气井井喷技术国内一流,建有国家油气田救援广汉基地和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集团公司专家35人,其中技术专家18人,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低渗透油气田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5个,集团公司级实验室及试验基地5个。
(王 馨 汪亚军)
【机构与队伍】截至2017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有机关职能处室17个、机关直属机构13个,所属二级单位44家。有在册员工33 606人,其中合同化员工29 453人、市场化用工4 153人;上市单位26 923人、未上市单位6 683人。按三支队伍划分,有管理岗位员工9 087人、专业技术岗位员工5 172人、操作服务岗位员工19 119人;在册不在岗人员(含内退员工129人)228人。有女员工12 510人。(www.zuozong.com)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有二级单位25家,机关处室17个,机关附属机构10个,机关直属机构4个。有施工服务队伍1 031支,其中物探队29个(山地地震队、地震测量队、地震VSP队),钻井队273个,固井队16个,录井队184个,测井队44个,射孔队20个,井下作业队84个(含试油队、修井队、压裂酸化队),油建施工队91个。用工总量37 964人,其中合同化员工28 613人,市场化用工8 592人,劳务用工759人。
(郭 伶 汪亚军)
【资产总况】2017年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资产总额94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 486亿元、净值550亿元。固定资产中,各类油气水井5 153口,原值862亿元、净值254亿元;集输站场1 928座,资产原值121亿元、净值46亿元;集输气管线1.56万千米,资产原值254亿元、净值132亿元;净化装置31套,资产原值86亿元、净值57亿元。有设备24 381台(套),主要生产设备综合完好率99.23%,故障停机率0.1%,新度系数0.39,无重大、特大设备责任事故发生。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有主要设备16 555台(套),其中钻机272台,物探设备1 106台(含地震仪26台),测井设备255台,井下作业设备769台(含水泥车196台、压裂车258台、修井机96台),综合录井仪121台,地面建设类设备5 942台,运输车辆737台。主要设备综合完好率97.85%,重大设备责任事故率为零,新度系数0.37。资产总额423.97亿元,所有者权益264.19亿元。
(杨 涛 汪亚军)
【历史沿革】四川油气田历史悠久,油气生产管理机构可追溯至1949年12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接管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四川油矿探勘处和重庆营业所。1950年7月1日,四川油矿探勘处和重庆营业所合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第一个石油机构——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重庆办事处,统一管理四川石油探勘和物资转运工作。1952年6月,中央财经委决定,重庆办事处划归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直接领导,但行政上仍接受燃料工业部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双重领导。11月,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撤销重庆办事处,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西南石油探勘处。1954年4月,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撤销西南石油探勘处,分别成立西南石油钻探处和地质处,负责西南地区的钻探和地质工作。1955年5月,鉴于钻井和地质工作因归口不同部门管理而带来协调难度较大的问题,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合并西南石油钻探处和地质处,成立四川石油探勘局(行政级别局级),统一领导四川地区石油地质、钻探及隆昌炭黑厂生产。当年9月,四川石油探勘局划归新成立的石油工业部领导,11月更名为四川石油勘探局,机关设在成都市小关庙街附4号,1957年秋迁往成都市府青路一段3号。1958年5月,四川石油勘探局改组为四川石油管理局(行政级别正局级),统一领导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查、钻探、油气开发等工作。1958年11月至1967年1月,因生产工作需要,先后成立的川中会战总指挥部(1958年11月—1959年3月)和四川石油会战指挥部(1966年2月—1967年1月),均为会战时期的临时行政管理机构,对外仍称四川石油管理局。
1967年3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1968年10月,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四川石油管理局革命委员会成立,与军管会并存,实行革委会一元化领导。1969年3月11日,中共四川石油管理局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1970年5月,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批准,四川石油管理局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同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石油管理局下放给四川省管理,实行省、部双重管理,以地方为主的领导体制,业务上由新成立的燃料化学工业部管理,同时更名为四川省石油管理局。1974年3月,经中共四川省委同意,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1978年7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四川石油管理局不再沿用革委会体制,将行政名称由四川省石油管理局革命委员会改为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分工负责制。1979年7月,四川省革委会、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四川省石油管理局恢复为四川石油管理局,仍实行石油工业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恢复以部管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后,四川石油管理局先后历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领导,其工作职责、行政级别和机关所在地均未变化。
1999年7月18日,集团公司批准四川石油管理局重组改制方案,油气勘探、开发、管输、炼化、营销、部分科研业务等核心业务划入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四川油田公司,工程技术服务、加工制造、生产服务、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等非核心业务仍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管理,四川石油管理局享有独立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经济合作业务权。10月20日,经集团公司批准,中国石油四川油田公司更名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12月24日,按照股份公司统一规定,股份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更名为股份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0年1月1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和四川石油管理局开始独立运作。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作为股份公司所属地区分公司,行政上由股份公司直接领导,业务上由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归口管理。
按照集团公司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整体协调发展的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为适应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需要,2008年2月25日,由原四川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勘探局及塔里木油田的工程技术等相关业务单位组建成立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将四川石油管理局所属的20家单位划转新组建的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同时授权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对重组后的四川石油管理局业务、资产、人员实施全面委托管理,实行“一个领导班子、一套机关职能、一体化运作、分账核算”的管理体制,保留四川石油管理局独立法人、工商税务登记资格。至此,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和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分别成为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在四川油气田的地区公司与直属单位。
按照集团公司天然气销售体制改革精神,2017年1月,天然气销售西南分公司成立(正局级),与西南油气田公司一体化运行,下设云南、贵州、广西3个分公司和重庆、成都、泸州、遂宁、绵阳、达州6个销售部,主要负责川、渝、滇、黔、桂五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天然气市场开发、营销管理、资源平衡,以及终端销售业务合作和管网规划运行的具体衔接协调工作。11月底,四川石油管理局完成公司制改造,更名为四川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12月,按照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板块改革重组部署,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完成所属川庆物探公司、川庆测井公司、川庆油建公司、川庆科宏公司和川庆佳诚检测公司等5家单位移交工作。
(西南油气田公司档案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