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线性思维模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时,实现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以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线性思维,毕竟高职院校专业学习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思维方式的。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环境和政策空间支撑,还需要思维转换的实践载体。如果没有实践载体,思维的转换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在高职院校教育环境中,要实现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大学素质教育具有的通识教育性质,主要表现在育人的基础性、人文性及通贯性上。通识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陶冶思想情感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注重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过去相当长时期,受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大学过度强化专业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失落,这在高职院校尤为明显。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与学术风气,侵蚀着大学的灵魂,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弊端,培养具有良好品格素养的专门人才。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中制约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进而导致教育与科研的资金非常匮乏,这在根本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空间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从根本上成为高职院校的品牌与社会效应,这往往使得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失去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三是由于人文社科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人文社科很难成为高职院校中强势的学科门类。要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空间,首先必须在观念上树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理念,不仅领导要有这个意识,普通教师也都应该具有这种意识。其次,必须在政策上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学科具有相同的地位与待遇,包括教学资源、科研经费、社会福利、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对等。最后,积极寻求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空间,积极发展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兼收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华,改革实践;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应从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出发,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根基,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只有将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与现代通识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素质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转变思维方式,造就学术碰撞的氛围
转换思维方式,必须营造“百花齐放”的学术争鸣氛围。大学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高职院校当然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人需要素质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应推崇学术自由,给予人文社会科学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科学交叉研究,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正确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价值。同时,学校应在素质教育中展开人文与科学的对话,支持不同于科学思维的思想存在,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科学之间的学术辩论与讨论。这样,学生才能在人文与科学两个不同领域中寻找到不同的精神理念,塑造完美的自我。当然,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并不完全要局限在课堂讲授中,可以把学校的人文氛围、学习环境、学术环境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最终突破单一的灌输模式为主导的线性思维教育,实现向非线性思维教育的转变。
(三)转换领导管理方式,凸现非线性思维的主导作用
线性思维主导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一是管理方式的单一化,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二是管理思维的片面性,忽视社会系统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三是管理制度的滞后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将这种管理模式带到素质教育中,很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问题。首先,管理模式必然放到大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其次,管理思维的片面性放到素质教育中,往往会使得很多教师,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除了专业学习有价值外,其他课堂都是价值不大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反映到素质教育中,不仅表现为高校素质教育政策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表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特别是在当今自然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的背景下,单纯地希望只有通过理工科专业的教育就能够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所以,转换高职院校的以线性思维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实现以非线性思维为主导的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能够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是把以线性思维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纳入学校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与研究中,把以非线性思维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纳入学校的宏观管理与决策之中,实现以线性思维为辅助,以非线性思维主导的多层次统一的管理模式,实现非线性思维对线性思维的指导与约束作用。二是在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真正凸现非线性思维的主导作用,不以表面的非线性思维来掩盖实质上的线性思维。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在人文与科学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三是以非线性思维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要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果只是将这种管理模式放在课堂教学中,其结果必将是事倍功半。
(四)以非线性思维为导向,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人的文化自觉是受教育者的人文感悟与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以思维方式来评价以人为本的思想,毋庸置疑,以人为本是以非线性思维为主导而凝聚成的思想。高等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因为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非线性思维基础上的,也是因为以人为本是高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措施。马克思强调“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这一部分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不同个体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的教育,来逐渐实现大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赋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内涵,即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都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的能力、成员全面发挥各方面才能的能力;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基于此,高职院校理应从构建非线性思维为出发点,来寻找答案。首先,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后状态归结于人文教育的失败。其次,构建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目标的教育模式,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这个中心目标的“两个基本点”。最后,构建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对等的教育平台,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
总之,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视为一条有若干关节点的主线。人文教育好比主线,专业教育好比关节点,没有主线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关节点就会失去“支撑点”。所以,高职院校要推进素质教育,主线不能没有,关节点也不可或缺,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是非线性思维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开始。(www.zuozong.com)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J].理论探讨,2005(6):143—144.
[3]周家荣.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6—69.
[4]曲炜.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评《新自然观》[J].中国图书评论,2000(4):37.
[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6]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79.
【注释】
[1][作者简介]徐振前:1985年6月出生,男,思政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