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动荡不安
浮动汇率制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场“范式转变”,其开端为“广场协定”。
1985年,“G5会议”(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五国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在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广场饭店秘密召开。
石油危机后,经济滞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上升并存)、减税政策与军费负担的加重导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国希望他国能在美元贬值一事上达成一致。
战后经济取得显著发展的日本和联邦德国成为了美国的目标。日本利用冷战的机遇,自1956年至1972年的17年间,以年增长率10%的速度迅速发展。
美国为了重振经济,寻求日本的协助,日本也对此表示接受,同意对美元贬值10%~12%。这就是“广场协议”。
投机家们担心美元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采用期货交易的方式大规模地卖出美元,美元价值极速下跌。仅仅2年,日元就上涨到了2.5倍,汇率高达1美元兑120日元。为了应对如此剧烈的美元贬值趋势,1987年,G7会议在巴黎卢浮宫附近的法国财政部召开。
当时,1美元大约能兑换150日元,与会七国达成协议,要抑制美元贬值,扩大日德内需。这就是“卢浮宫协议”。
美元贬值带来美国出口的增加,美国经济出现了惊人的回暖,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然而,日元升值却给日本带来一记痛击。
黑色星期一的冲击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平均股价一下子下跌了22.6%,其规模甚至超过了“黑色星期四”。
这就是“黑色星期一”。
美国半数以上的家庭都持有股票,因此,黑色星期一极大地动摇了美国经济。但在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黑色星期一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由于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日本对美国产生顾虑,暂缓了日元贬值政策。结果这成为了后来日本乃至全亚洲经济激烈动荡的根源。
日元飞速升值,日本的出口大幅减少,日本和美国的工厂加快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转移。除了资本,发达国家还给这些地区带去了技术,再加上IT技术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都实现了大幅的经济增长。
读懂经济的POINT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时期,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发展。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经济,日本政府的应对如同临阵磨枪,迟钝无比。
日本的泡沫经济为什么会膨胀(www.zuozong.com)
对于急剧攀升的日元,日本央行自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于是,金融市场的剩余资金流向了不动产和股票市场,引发了“房地产泡沫”(自1985年至1991年上涨了4倍)和“股票泡沫”(自1985年至1989年上涨了3倍)。
日本地价的总额甚至上涨至美国地价的3倍,然而谁都不以为意,这种异常的状态持续了很久。
泡沫是一种热病,很多之后看来愚蠢无比的事都会在泡沫时期自然地发生。
大家都怀着天真的土地信仰,认为地价绝不可能下跌,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1989年12月,泡沫下的日经平均股价达到了史上最高的38915日元(收盘价),足足比泡沫破灭后的1992年3月的平均股价高出2万日元。
1990年,大藏省采取的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成为泡沫破灭的导火线,泡沫经济迅速崩塌。山一证券、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等机构宣布破产。
为了给土地做担保,金融机构进行了高额的融资,导致资金无法周转,陷入崩溃的状态,股价也暴跌。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元升值依然使出口处境困难,IT技术的引入也落后于人,日本特有的终身雇佣制、系列交易、交叉持股等经济结构问题依然存在,日本经济陷入死胡同。
读懂经济的POINT
“土地价格会直线上升”的房地产神话曾在日本根深蒂固,其根源在于日本闭塞的思考方式。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采取金融紧缩的措施,试图振兴日本经济,政府也为了刺激经济不断进行投资,赤字国债越积越多。
然而,日本央行金融紧缩的措施也好,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政策也好,都起到了反作用。日本经济理所当然地陷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焕然一新,而日本却因为“失去的二十年”被甩在了经济发展大潮的后头。
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后,桥本内阁学习英国撒切尔内阁的金融大爆炸政策,推行“日版大爆炸”,以自由(彻底落实市场经济)、公平(值得信赖的透明的金融市场)、全球化(站在国际时代前列)为口号,力求将东京建设成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国际金融市场。
读懂经济的POINT
日元成为世界金融市场通用的“Yen”,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日本没有考虑到东亚复杂的政治状况,没有将整个亚洲放入视野之中,这阻止了日本成为全球化的金融国家。要想与英美为伍,就必须要有以获得独自金融能力和财务能力为目标的全球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