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领土恢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全球经济触底的情况下,以极易导致民粹主义的领土问题为导火线而爆发的。
重建了德国经济的纳粹党逐渐开始转向民族主义和报复主义,并显露出军事侵略的倾向。
1933年,德国退出不承认德国拥有军备平等权的国际联盟(95%的国民表示支持)。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征兵制。
德国迅速拥有了50万人的军队,并且重建了空军。德国大多数国民都认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了苦难,是胜者对败者的压制。
1939年,纳粹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秘密协定中,双方承认了对波兰的分割。
次月,德国入侵波兰,苏联军队也在不久后进攻波兰,对波兰进行了分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在短时间内又一次被消灭了。
英法两国为了抑制德国,维持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于1939年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在1940年5月入侵了中立国荷兰和比利时,之后又闪电进攻法国,6月就占领了巴黎,并开始向英国发动空袭。不久,法国投降。意大利判断战况对德有利,于是也宣布参战。
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国战场受阻的日本为了和以构建欧洲新秩序为目标的徳意两国保持相同步调,于9月结成了“徳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1941年6月,为了获取苏联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国决心入侵苏联,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灭亡苏联,苏德战争开始。
德国派出300万兵力(其中德军占75%),2740架飞机和3580台坦克进攻苏联。由于德国单方面撕毁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时,美国与英国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英美主张该战争是民主主义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决定从波斯湾出发,通过伊朗和阿富汗向苏联提供军需物资支援。
读懂经济的POINT
苏德战争开始,英美为苏联提供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重新定义为民主主义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
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崩溃,军阀割据。领导近代民族运动的国民党实力远不如封建势力,领导人孙中山选择接受苏联第三国际的支援,推进民族运动。
在第三国际的指导下,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国共合作),组建了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1926~1928年),打倒了军阀,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民族运动是通过与军阀“战争”的方式进行的。
另一方面,企图支配中国经济的美国和英国与中国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浙江财阀勾结,将蒋介石作为“代理人”,提供支援。
以广东为据点的国民党军队的北伐取得了成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
这时,因世界性经济恐慌遭受重大挫折的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建立了“伪满洲国”(实质为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纷争地区又点燃了新的战火。
对此,在内战中被国民党压制的共产党呼吁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时,西安事变(1936年)发生,前来西安督促“伐共”的蒋介石被张学良等人囚禁,共产党利用这一契机,成功实现了国共合作。
政治形势使国共两党将内战先放在一边,共同转而对付日本。随着国共两党的行动,苏联共产国际和英美两国的合作也取得了进展,日本显然在国际上处于被孤立的地位。这时,日本以“卢沟桥事变”(1937年)为开端,发动了八年全面侵华战争。
与币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抗日战争
由于经济危机和“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越来越严峻。
1934年,美国政府颁布“白银收购法”(决定美国在国内外收购白银直至达到储备黄金的一定比例的法案。导致了全世界银价的上涨),中国白银的流出量一下子增加到前一年的17倍以上,加重了经济的困难程度。
中国流出的白银占到美国从全世界收购白银的八成,中国因白银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经济不景气)越来越严重。
这时,蒋介石国民政府聘请英国政府的财政顾问李兹·罗斯,进行了币制(纸币制度)改革,将银本位制改为通货管理制(通货的发行由政府管理的体制)。中国的汇率与英镑挂钩,1元等于1先令2便士半。
过去各银行以白银为担保发行的银行券被回收,统一更换为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法币”(法律规定的货币)。
日本担心中国进入英美经济圈,加强了与国民政府的对抗姿态。(www.zuozong.com)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国民党与共产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起抵御侵略。随着战争的长期化,日军陷入苦境之中。苦于巨额军费的筹措的国民党也一样艰难。
由于中国长期的混乱,国民党缺乏税收,只好通过不断增印“法币”来达到筹措军费的目的。结果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百姓生活濒临崩溃。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八年间,“法币”发行量增加了约37倍,据说甚至连印刷速度都赶不上发币需要。民众生活被逼至绝境,国民党逐渐失去了民心。
国共内战后期的1948年,通货膨胀愈加严重。国民党发行的“法币”价值在短短10个月内就跌至原先的两万分之一。可以说,是这两次毁灭性的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败北。
读懂经济的POINT
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中,中国放弃银本位制,加入以黄金为价值担保的英镑通货体系。
对华战争走向长期化,经济基础薄弱的日本陷入苦境。
这时,美国采取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废铁的措施,将日本逼上太平洋战争的道路。
被美国中断了石油供给的日本,只得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圈(大东亚共荣圈),从荷兰殖民地苏门答腊岛获取侵华战争所必需的石油。
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并决定和美国进行短期决战。
同年12月8日,日军向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军基地发动了突袭,“太平洋战争”开始。
日本向美英宣战后,结成了徳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德国和意大利也根据同盟约定,向美国宣战。这时,欧洲与亚洲的战线拉到了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波及全世界的大规模战争。
美国花费了一战时10倍的军费,因世界性恐慌而持续低迷的经济迅速恢复。美国军费的55%是通过民间购买国债的方式筹集到的。
由于本土没有卷入战争,美国实现了武器、弹药的大量增产,掌握了日本列岛的制空权,对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读懂经济的POINT
美国考虑到战后的东亚形势,彻底摧毁日本城市,占据冲绳,企图将其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据点。并且还在长崎和广岛投下了刚研制完成的原子弹。
成为世界性纸币的美元
1944年,战况逐渐偏向同盟国军,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度假区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同盟国44国的财政、金融负责人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金兑换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美元成为唯一能和黄金交换的货币。
各国货币的价值与美元挂钩,采取固定汇率制。当时1美元等于360日元。
各国货币必须先和唯一能和黄金交换的美元进行交换,然后才能与黄金交换。包括英镑在内的各国货币都成为了美元的“分身”。曾是最大的金融国家的英国在与美国的货币战争中以败北告终。
美国希望将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殖民地体制改为有利于拥有绝对实力的本国经济的单一世界体制。既有的殖民地会对美国的商业造成阻碍。
美国霸权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实现:①成立以国民国家为单位的联合国,通过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五大国)来实现政治支配;②通过美元实现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元化支配。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在经济方面,抛弃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自由贸易;在通商方面,依据自由、多方、无差别的原理,主张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以实现贸易规模的扩大。
此外,作为“货币的警卫”,美国以用美元表示各国货币价值的固定汇率制为目标,组织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出资17%)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通称世界银行。美国出资1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美国支配战后国际经济的两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货币稳定为目标,根据加盟国的共同出资设立特别提款权(SDR),当成员国的国际收支极度恶化时,可以用SDR实现紧急融资。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比民间银行更低的利息进行了长期融资。
1995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然而,加盟的159个国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对同一个规则达成一致,因此,各国签订地区间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经济合作协定(EPA)的动向也越来越明显。
读懂经济的POINT
日本战后复兴和高度经济增长时期的资金是来源于“世界银行”的美元。东海道新干线、黑部第四大坝、奥运会时首都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都是接受了世界银行的美元融资。这些借款已于1990年还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