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三角贸易
作为大西洋市场的战略商品,印花布畅销无比,从印度进口的棉布数量显著上升。因此,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英国流向印度的白银增加了四倍。
此外,工业革命带来的红茶热使得英国与清朝之间的红茶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英国白银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为了弥补致命的白银不足问题,稳定地进口红茶,英国通过军事方式(镇压印度民族起义)吞并了印度,构建起“亚洲三角贸易”体制。
即英国将机器生产的棉布销往印度,在印度的孟加拉地区种植鸦片并销往清朝,同时将清朝的红茶销往英国的三角贸易体系。对于白银储量不多的英国来说,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蚕食亚洲了。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印度棉业的支配。
由于英国机器生产的棉布无需缴纳关税,具有压倒性的价格优势,渐渐摧毁了印度传统棉业。1835年,英国的印度总督本廷克在报告书中表示,失业棉纺织工人的白骨将印度平原染成了一片雪白。廉价的机器棉布驱逐了工匠的技术,印度为英国的工业制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19世纪中叶,英国主导的“亚洲三角贸易”
读懂经济的POINT
英国模仿大西洋贸易形式,联动印度经济和中国经济,构建了一整套的经济支配框架。这就是亚洲的三角贸易。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印度帝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称为“西帕希”(波斯语意为“士兵”)的印度佣兵,利用莫卧儿帝国的分裂与混乱,花费百年光景,构建了支配印度的体制。然而,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影响力的增大,印度人的反感也越来越强烈。
读懂经济的POINT(www.zuozong.com)
亚当·斯密这样批判东印度公司:“(它)和国家一样笨重,又和私企一样欲望强烈,是最差劲的组织。”
英国东印度公司强硬的做法终于在1857年引发了印度精英佣兵主导的独立运动——印度民族起义。
然而,起义的结果以悲剧告终。
起义军集结在德里,拥戴已经失去统治权力的老莫卧儿皇帝,希望恢复印度人的支配地位,但起义于1859年被镇压,老皇帝病死在流放地缅甸。莫卧儿帝国宣告灭亡。
之后,英国在1877年建立了“印度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印度帝国),将印度划入海洋帝国英国的直辖领土。
即,英国解散了为印度人所不满的东印度公司后,将莫卧儿帝国重组为“印度帝国”,使之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其实,港币发行银行之一的渣打银行的前身即1858年得到敕许而建立的作为东印度公司继承者的银行。
而另一家港币发行银行汇丰银行(HSBC,香港上海银行)则是鸦片商人渣甸·马西森的商会(日本代理店为哥拉布商会)转账用的银行。因此,可以说,大英帝国今日仍在亚洲保住了一丝残留的生机。
英国通过对本地帝国的重建和合并吸收了拥有三亿人口的印度,放到今天来说的话,就相当于跨国企业支配本地企业,或是支配在本地的合并企业。
印度成为英国的直辖地后的70年间,一直被当作英国的钱柜,成为英国向亚洲进军的据点。英国以印度为据点,向伊朗、阿富汗和东南亚伸出了魔爪。
读懂经济的POINT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印度占到了英国海外投资的大部分,弥补了国际收支赤字的三分之二,被称作“大英帝国王冠上最大的钻石”。大英帝国体制的功劳者迪斯雷利甚至声称可以把首都从伦敦移到印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