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世界通货“西班牙银圆”
16世纪后半期,新大陆产出的大量廉价白银不仅缓和了西亚和中国的货币不足,还引起了全球规模的通货膨胀,促进了经济的活性化。
1545年,印加帝国放弃的“波托西银矿”(位于现在的玻利维亚)被西班牙人再次发现,成为世界上产银量最大的银矿。
波托西是一座建立在比富士山更高的高原上的矿山城市,有大量作为劳动力的印第安人聚集在那里,经过20~30年的发展,波托西成为了能与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相媲美的大都市。
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等地的大型银矿也得到了开发,1556年,混汞法使含银量较低的矿石的精炼成为可能,白银产量剧增,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新大陆产出的大量白银开始在全世界扩散。
为了能够高效运输新大陆的白银,1535年,全盛期的西班牙在墨西哥建设了铸造所,以新大陆的白银为原料,开始铸造西班牙里尔银币(“里尔”意为“王朝”“皇家”)八倍大的大型银圆(直径4厘米,重约27克,价值8里尔)。
这种银圆一般是由西班牙铸造的,因此被称作“西班牙银圆”,墨西哥独立后,多称作“墨西哥银币”。
13世纪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佛罗伦萨铸造的优质金币“佛罗伦”成为标准金币,但由于黄金产量低,逐渐含金量不足。后来波西米亚(现在的捷克)的圣约阿希姆斯塔尔(“塔尔”意为“山谷”)生产的与佛罗伦金币同等价值的大型银币“塔勒”取代了佛罗伦金币,开始广泛流通。
优质的塔勒银币在16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是欧洲的标准通货。
这也是对一般货币的称呼“dollar”的语源。
在荷兰,塔勒被称作“达鲁尔”,受此影响,英格兰人也开始叫它“dollar”。也就是说,荷兰和英格兰也使用塔勒银币。
16世纪,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所大规模铸造的优质银币(含银量约90%)西班牙银圆(墨西哥银币)大量流入他国。西班牙银圆成为了不仅在欧洲,在新大陆和亚洲也流通的银币(世界通货)。
西班牙银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银币。至20世纪初,西班牙银圆累计发行量高达35.5亿元。
1783年,从英国控制下独立的美国抛弃了英镑,选择以西班牙银圆为原型铸造通货US塔勒。
美元也是继承了西班牙银圆的产物,独立后的1794年,美国铸造了最初的“1美元银币”。2013年,当时的银币的样品被拍卖,价格超过1000万美元。因为当时英国正苦于银币不足,美国便以墨西哥铸造的银币为样品铸造了美元银币。
在西班牙本国,dollar被称作“比索”,墨西哥、古巴、阿根廷、菲律宾等国现在也在使用“比索”作为货币单位。
大量西班牙银圆在马尼拉贸易中被运往马尼拉,流入明帝国,因为银币是圆形的,在中国被称作“圆银”或是“墨银”(墨西哥的银币)。
因为“圆”的汉字比较复杂,在中国逐渐被同音的“元”所代替,而在日本,“圆”(日本汉字为“円”)后来成为了货币单位。亚洲通货的日元、人民币元、韩元都是由西班牙银圆派生而来的。
西班牙银圆不愧是银币时代唯一的世界通货。
这样想来,我们更能感受到将依赖于银币的货币体系更换为金本位制下的纸币体系的英国,以及支撑起英国财政的犹太商人的伟大了。
读懂经济的POINT
2015年,全世界外汇储备中各种货币的所占比例约为:美元63.8%,欧元20.5%,日元3.8%,英镑4.7%。人民币1%。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到2018年末,人民币的份额上升到1.6%。
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欧洲发生价格革命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的银币大部分都是南德产的白银,年产量约30,000千克。
然而,16世纪后期,每年有超过200,000千克的白银从美洲大陆的殖民地流入欧洲,而且因为利用了旧印加帝国的强制劳动制度去挖掘白银,白银的价格十分低廉。(www.zuozong.com)
16世纪末,从美洲大陆运往欧洲的出口品中,白银竟占了95%。
16世纪后期的欧洲,是作为宗教改革的后续的宗教战争的时代,从新大陆积攒了大量白银的西班牙,将80%的白银作为宗教战争的战争经费投入到了佣兵身上。
尽管如此,还是不够填补战争经费的空缺,西班牙一次又一次地破产,不履行债务。
因此,新大陆的白银大量在欧洲市场出现,100年间,银价下跌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导致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价格革命)。在那之前,欧洲的物价一直比较稳定,然而价格革命后资产价值持续下跌,进入了商业和工业从事者活跃的时代(通货膨胀的世纪)。
南德的银矿在价格竞争中败北,逐渐衰退。曾把持欧洲经济的南德矿山资本家富格尔家族的时代宣告结束。亚洲贸易也开始依靠新大陆产的白银。
读懂经济的POINT
西班牙将七成的国家收入都浪费在宗教战争上,数次不履行债务。腓力四世时代(17世纪初),债务甚至高达年度财政收入的八倍。这导致大量贷款给西班牙的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走向衰落。
亚洲的白银热
葡萄牙将美洲大陆的廉价白银出口到西亚、印度和中国,凭借有利的条件推动贸易。16世纪,由于石见银矿的开发,鼎盛时期日本曾产出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成为屈指可数的产银国。日本生产的白银也被葡萄牙人用在和中国的贸易上。
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也开始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口阿卡普尔科和菲律宾的马尼拉之间用大型加利恩帆船定期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美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廉价白银(墨西哥银币)带到了亚洲。当时,亚洲的银价较高,廉价的新大陆白银拥有三倍的购买力。
明朝的福建商人为了获取廉价白银,通过台湾海峡来到马尼拉,用绢、陶瓷器具等物产交换白银。
明朝的物产从马尼拉乘着日本暖流,顺着日本沿岸北上,从三陆冲乘着偏西风来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后渡过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到达欧洲。墨西哥银币连接了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催生了全球规模的贸易。
■欧洲小麦价格的变化(将100升小麦价格换算为白银的重量〈克〉)
■流入欧洲的新大陆白银重量
读懂经济的POINT
新大陆的白银有东路(葡萄牙人的贸易)和西路(西班牙人的贸易)两条流通道路,通过这两条道路,第一次将世界的各地区连接为一个整体。
将新大陆的白银用在征税上的大明帝国
连接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新白银热潮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白银。
宋代以后,中华帝国由于铜产量的严重不足,将铜钱用纸币(交子、交钞)替代,总算是渡过了危机。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大量的白银流入可以说是天赐良机。
明朝开始将白银作为商品,取代了原来的铜钱,用来收税(以重量进行交易)。在欧洲,银币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在中国,却被封建王朝视作金属,作为商品加以控制,用来支撑封建统治。
16世纪末,明朝开始实施“一条鞭法”的税收制度,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为一条,统一用白银交税。农民出售谷物换取白银,然后向政府纳税。
之后的清朝实施了叫作“地丁银”的同样性质的征税法。通过这样的方式积蓄的大量白银在鸦片战争时期作为鸦片的货款大量流出,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读懂经济的POINT
大明、大清帝国基于“自给自足,不仰外求”的农本意识,实施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没有理解时代的潮流,严厉管制对外贸易。结果导致海上走私贸易兴盛。走私团伙为了对抗官府缉捕,不得不武装自己。这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寇”“海贼”猖獗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