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级帝国蒙古得以建立的地缘政治学要因

超级帝国蒙古得以建立的地缘政治学要因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帝国正是得益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蒙古帝国的建立使数量庞大的财富开始在欧亚大陆流通循环。忽必烈的欧亚大陆商业蒙古骑兵践行“掠夺是最大的商业”这一理念,在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在这样的积累下,蒙古帝国支配欧亚大陆经济的“蒙古治下的和平”的时代到来了。这使得伊斯兰经济和中国经济在蒙古帝国统治下融为一体。满洲族和蒙古族处于同盟关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是一个“本土化蒙古帝国”。

超级帝国蒙古得以建立的地缘政治学要因

诞生于大草原的帝国

蒙古高原环境干燥,狂风肆虐,冬日严寒,其自然环境之恶劣与阿拉伯半岛不相上下。13世纪,伊斯兰商人进军蒙古高原,开始了与蒙古游牧民族商业交易。

蒙古人从伊斯兰商人那里了解了世界的变化,继而接连征服了因土耳其人的商业进军而处于混乱状态下的伊斯兰世界、森林之国俄国和中国,最终建立了支配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的超级帝国——蒙古帝国。

横亘东西8000千米的大草原是在欧亚大陆的脊梁,骑在马背上便可以一统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蒙古帝国正是得益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最近“地缘政治学”这门学问非常热门,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蒙古帝国的成立便非常好理解了。

成吉思汗年幼时父亲便被毒杀,经历了苦难的人生,终于在1206年以45岁的年龄统一了蒙古高原。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各部落自立性极强,会在不定期召开的部落族长的集会(忽里勒台大会)上选出首领,并作出与军事征服相关的决定。总体来说是个以部落为中心的世界。

成吉思汗于苦难中发迹,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他一改传统的社会体系,创立了集权的千户制。

在千户制下组织起来的强大军团,用其貌不扬的蒙古马组成了骑兵团,并使之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庞大军事势力。蒙古人体力的惊人,在日本的相扑运动中得到了证明。

在游牧民族的世界里,“征服”就是最大的商业。蒙古帝国的建立使数量庞大的财富开始在欧亚大陆流通循环。

读懂经济的POINT

蒙古帝国基于游牧民族的统治理念,对地方权力的管理比较宽松。蒙古帝国在经济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对广阔领土的统治连接了多种空间,并且对商业实行积极的奖励政策。在蒙古帝国,有一些被称作“斡脱”的穆斯林商人拥有特权,和蒙古人一起在陆地及海上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忽必烈的欧亚大陆商业

蒙古骑兵践行“掠夺是最大的商业”这一理念,在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在这样的积累下,蒙古帝国支配欧亚大陆经济的“蒙古治下的和平”的时代到来了。

第五代大汗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了苟延残喘的南宋,将中华世界整体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这使得伊斯兰经济和中国经济在蒙古帝国统治下融为一体。

作为一名战略家,忽必烈构建了跨欧亚大陆规模的大商业圈,使波斯湾至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世界”与“草原丝绸之路”打通的“陆地世界”紧密相连,并使大商业圈与其亲自建立的政治、经济城市大都(今北京)连接在一起。

■蒙古帝国与意大利商人结合,欧亚大陆经济圈成立

实际上,忽必烈曾四次实施“海禁”,所以他是否具有一个放眼整个欧亚大陆的商业战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在那个时代,使“草原丝绸之路”与“海洋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的欧亚陆、海“经济干线”相互连接,经济空间迅速扩大,进入经济飞跃式发展时期。

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意大利商人,从陆路或海路参入蒙古商业圈,无数的“无名马可·波罗”在欧亚大陆各地进行商业交易,积攒了财富。这些财富为华丽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可能。(www.zuozong.com)

读懂经济的POINT

面朝台湾海峡的福建泉州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是海路的经济中心,大都和伊朗的大不里士是陆路的经济中心。

欧亚大陆商圈

位于蒙古高原与中华世界交界处的大都和位于伊朗西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要塞——新建都市大不里士,是欧亚大陆商圈的两大中心。

忽必烈在从蒙古高原进入中国后,花费了25年的岁月建造了一座长28千米,宽6千米的中华风格的都城——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意为“帝都”)。大都不仅是元朝的首都,还是欧亚大陆的经济中心。

北京正式登上世界史的舞台,就是在欧亚大陆经济的全盛期时。

通惠河是一条闸门式运河,它起于北京市内,流入白河(又称潞河),然后一起汇入天津。通惠河的开凿使得渤海和北京通过水路相连。北京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的港口是连接南海和印度洋商业航线的国际港。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对北京这样记述道:“外国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以及百货,都被运往这座城市。我从未见到过世界上有能与其比肩的城市。”“虽然到汗八里(大都)的距离各不相同,但周围有2000多座城市,人们常将那里的商品在汗八里出售,或是在汗八里买了必需品再回去。”

和当代紧密相关的亚洲强权国家

蒙古帝国崩溃后,欧亚大陆各地诞生了“本土化蒙古帝国”(游牧帝国),一直延续到19、20世纪。中亚的游牧民族被势力增长的俄国和清朝分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俄国征服了西伯利亚,清朝支配了中华世界和广阔的周边地区。这两大帝国成为了分别支配着亚洲森林和草原的两大强国。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英国等欧洲势力利用内部对立和斗争,支配了“本土化蒙古帝国”,但游牧民族的组织架构并没有就此消失。即使是现在,俄罗斯等具有军事优势地位的强权国家,也依然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遗风。

在18世纪初叶的历史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土化蒙古帝国”的并存。突厥人支配的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游牧民族满洲族(前身是女真族)建立的大清帝国、统一了北方大森林地带的沙皇俄国,这四个帝国都可视作“本土化蒙古帝国”。

满洲族和蒙古族处于同盟关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是一个“本土化蒙古帝国”。俄国军队的主力是突厥系的哥萨克人。因此,大体上可以视作是突厥人和满洲人取代了蒙古人,将亚洲一分为二。

他们继承了游牧民族支配广大领域的方法和军事力量。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势力征服了各帝国后,处于衰退过程中的俄国和中国引入了社会主义。人们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独立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兴起让旧世界焕然一新。

读懂经济的POINT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忽必烈统治时代,构建了跨欧亚大陆规模的大商业圈,使波斯湾到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世界”与“草原丝绸之路”打通的“陆地世界”紧密相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