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解决煤炭行业人才不足这一问题,并破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困境,必须促进煤炭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因此,建设和优化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煤炭企业、煤炭高校、煤炭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政府主管部门四类组织,各方应明确定位。

建设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模型发现煤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整体上处于饱和状态,不具备规模经济性,通过增加在煤炭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来促进人才产出的效果有限。破解这一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困境,不能只靠学校一方,而要形成社会多方参与、与当前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困境源于政府主管煤炭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市场影响力不断加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相适应。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20年以来,煤炭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简单归纳为四点:第一,煤炭高校变化,从全校合力办煤炭教育,变为部分二级学院办煤炭专业;第二,煤炭行业变化,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组织煤炭开采和人才储备,到以中小型煤炭企业为主,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经营;第三,政府角色转变,从煤炭企业管理者和出资方转变为行业指导者,从煤炭工业部管理煤炭高校转变为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学校管理学院;第四,社会环境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简单,就业选择有限,煤炭行业不愁招人,煤炭高校不愁招生,随着社会多元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就业选择大大增加,煤炭行业对人才失去了吸引力,煤炭高校招生也出现了困难。各方面变化导致了煤炭高校毕业生不符合当前煤炭企业用人要求的情况。

受组织变化、资源减少影响,煤炭高校自身调整能力有限。虽然政府仍直接管理高校,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起保障经济运行作用,要求其给予煤炭教育以巨大投入,甚至像计划经济时期管理社会生产那样把煤炭教育一包到底,并不现实。仅靠政府的行政命令,要求高校增加煤炭专业招生或要求企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教育,虽然有缓解煤炭行业人才不足的作用,但无助于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从当代煤炭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煤炭高等教育的若干支持政策逐渐取消后,煤炭高等教育在培养行业人才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市场力量配置教育资源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因此,国务院、教育部等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煤炭和矿业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对于煤炭高等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破解煤炭行业人才困境,不能单靠学校或者政府,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积极发挥作用。煤炭企业是煤炭高校的服务对象,社会环境影响着煤炭高校招生,这两方面因素都已经充分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能吸纳多少人才由各煤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生产内容决定。当高校毕业生规模过大,或者培养模式、知识结构等不符合煤炭企业要求时,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对煤炭行业人才积累不到。要解决煤炭行业人才不足这一问题,并破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困境,必须促进煤炭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

当前时期,煤炭行业人才不足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方。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围绕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公共意识和市场力量有机互动的机制,使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交流互惠、协作互利、共同发展。通过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使高校培养人才有收益,企业吸纳人才有效益,形成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良性循环。要推动高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促进更多的毕业生进入煤炭行业。当高校煤炭专业毕业生和科研成果符合企业需要时,企业购买教育服务和引进人才技术可以提高效益,企业的实力和购买教育服务的意愿会逐渐增加,进而主动改善高层次人才在煤炭企业的就业状况。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形成与煤炭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煤炭行业人才积累,使煤炭行业根本摆脱人才匮乏的局面。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各因素都对体系产生影响并起着其他因素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和优化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煤炭企业、煤炭高校和行业社会团体都需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贡献力量,缺一不可。

(2) 发挥政府和行业社会组织的保障作用。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煤炭企业、煤炭高校、煤炭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政府主管部门四类组织,各方应明确定位。社会团体和政府主管部门起着对体系的支持作用。相对而言,政府政策规定是强制性的,而社会团体活动带有自发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构建煤炭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社会团体通过自发活动不断丰富体系内涵;政府为高校和企业的沟通合作渠道提供刚性支撑,社会团体则通过疏通协调使这些渠道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和行业协会两种因素从不同侧面推动企业与高校围绕人才培养广泛交流互动,使企业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提高效益。企业购买教育服务,又激活高校产生优质教育服务的动力。

目前高校煤炭专业招生困难、就业困难的状态,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未能合理配置的表现。热门行业相关专业能够充分获取市场资源,发展良好。但煤炭行业等艰苦行业的相关专业不受学生群体欢迎,煤炭企业又无力支持,导致了两种不良状态:一是高等教育容易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丛林生态,我国煤炭高教环境中已经可以见到这种“马太效应”;二是市场无序性影响高等教育的“盲动”,比如各高校都办热门专业。而对于煤炭高等教育,由于煤炭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明显,行业向好则学生报考煤炭专业多,行业萧条则学生对煤炭专业避之不及。这种状况下,难以实现煤炭高等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些状况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失灵”现象。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只有政府具有抑制市场负面影响的能力和责任,所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对煤炭高等教育等高等教育内容给予前瞻性指导和有力支撑。(www.zuozong.com)

政府起着主导和规范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作用,保障煤炭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关注煤炭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满足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由于煤炭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层次,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多种类型,涉及面广,目前只有政府有能力统筹管理。政府要指导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面向行业需求灵活办学创造条件,鼓励高校围绕企业的发展关键优化教学内容,促进高校着眼于企业实际情况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增加煤炭行业人才储备。

在统筹管理煤炭高校的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社会组织能力,将煤炭企业纳入煤炭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培养企业的责任感,积极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实现安全生产,指导企业认识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紧密联系,根据其实际规模和盈利状况,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

同时,政府要从煤炭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考虑,对煤炭行业的前瞻性技术和理论研究给予支持,促进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弥补市场力量“只顾眼前”的缺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煤炭企业更多关注生存问题,大型煤炭企业才有富余的人财物力,有精力考虑行业升级换代,对研发型人才有需求。单靠市场力量,能够积累应用型技术人才,但高层次研发型人才仍不足。因此,政府需要补贴科研人才培养。

煤炭行业协会等组织起着补充和丰富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功能的润滑作用,如全国煤炭职业教育联盟、煤炭教育协会等组织提供的煤炭高校服务信息,降低了煤炭企业购买教育服务的成本。行业协会负责为企业找服务,为服务找企业。行业协会应通过社会组织建设煤炭企业获取各高校煤炭人才培养服务的快速便捷通道,方便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有侧重地选择层次和教学特色与企业需求吻合的高校、专业;通过教育服务市场和人才市场,使企业能够把所需人才信息传递给高校,高校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行业协会也承担规划行业发展的任务,应从国家需要、行业前景、企业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关注不同层次企业的不同人才需求,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的判断,指导煤炭高校培养人才。

(3) 实现市场参与人才培养和高校分工协作利益共享。

构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煤炭教育的整体发展。我国各地有数十所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开设煤炭行业相关专业,煤炭教育资源呈分布范围广、彼此影响弱的特点。为促进各高校形成办学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挤占、资源浪费,煤炭高校应加强分工合作,通过利益共享实现协同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原煤炭工业部统筹管理煤炭教育,有能力推动全国煤炭高校分工协作。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缺乏市场参与,并不适应市场化的煤炭行业。当前时期,因各煤炭高校主管部门不同,煤炭高校合作多由高校自身发起,主要有高校互利协作和校企合作等模式,涉及高校有限,联系松散,难以形成我国煤炭高校广泛合理分工、特色发展的整体合力。

对煤炭教育而言,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职能互补、覆盖行业需要的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于对理论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煤炭成人教育、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在煤炭行业就业率要好于煤炭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职业教育对提升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起了较大作用。[2]这有三点原因,首先,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其次,职业教育的培养费用和毕业生薪金较低,利于企业控制成本;再次,职业教育的培养手段灵活,如“送教到矿” “定向招生” “随到随学”等,便于职工参与。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措施,不同类型的教育各有侧重,职业教育培养劳动技术人才,高等教育侧重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根据煤炭企业缺乏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和意愿,及当前煤炭高等教育毕业生在煤炭企业就业率较低的情况,煤炭高等教育应从煤炭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形成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协调的发展局面,同时注意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丰富适合企业的培养模式,适当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科研人才。[3]

仅通过行政力量主导煤炭教育发展,不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容易习惯性地“重视高教、轻视职教”。“重视高教”的发展模式,可能导致高等教育挤压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影响煤炭教育整体构成和合理分工,而且并不能降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和毕业生薪金水平,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规划煤炭教育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对煤炭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弥补单一行政力量的不足,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实施的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使煤炭企业对煤炭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有更多话语权[4]通过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煤炭高校分工协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我国煤炭教育整体发展相对较优的路径。

煤炭教育整体发展和各煤炭高校个体发展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办煤炭教育,容易协调各煤炭高校之间利益。目前,各煤炭高校由地方政府分管,更多关注个体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煤炭教育整体发展,关键是通过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分配各高校的协作利益。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与目前地方政府管理煤炭高校模式相结合的新型组织方式,建立获益方弥补受损方的利益互补机制,保障各煤炭高校适当调整,从而整合各高校的煤炭教育资源,减少煤炭高校“各自为战”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发挥优势功能,创造煤炭高校特色发展的稳定环境。

应以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多方合力和保障,形成煤炭高校各有侧重、教育类型科学分工的煤炭教育健康发展局面,合理培养各类人才,有效支持企业生产,推动21世纪煤炭行业现代化建设,通过行业增长支撑煤炭教育发展,以实现煤炭教育和煤炭行业的互相促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