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形成

台湾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形成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从这一新的路径中获得了正的经济利益,因而存在维系并强化这一路径的动力,从而使得台湾经济在1858~2008年的150年间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台湾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初始状态产生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萌芽阶段。当台湾经济发展进入依存于“中心经济体”的初始状态之后,经济利益的存在与否,成为初始状态能否延续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路径依赖的关键性条件。

台湾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形成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还是“坏”)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7]历史的分析表明,自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后,台湾经济打破了依存于大陆的传统状态,沿着一条新的特殊路径发展,即高度依附于欧美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经济体”。由于从这一新的路径中获得了正的经济利益,因而存在维系并强化这一路径的动力,从而使得台湾经济在1858~2008年的150年间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

1.自然条件的诱因。从自然资源来看,作为海洋岛屿,台湾的自然资源相对贫乏,除了水力、森林、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资源如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十分有限。台湾只有同外部进行经济交往与联系,接受先进经济体和文化的冲击才有可能解决这些困境,因此台湾在先天上具有依附其他经济体的必然因素。从地理位置来看,台湾地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东临太平洋,东北接琉球群岛,南接巴士海峡,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使得在东亚地区进行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掠夺以及正常的经济交往)的中心国家会优先考虑将台湾地区作为交往对象,同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有利于台湾主动与其他经济体发展经济上的联系。

2.初始状态的产生。初始状态是指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在产生初期所处的状态。在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初始状态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是整个路径的起点和基础,决定了后续路径的走向和特征。台湾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初始状态产生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萌芽阶段。在“中心经济体”侵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后,大陆地区输入了大量由外国商人从东南亚地区运来的洋米,因而台湾对大陆的稻米输出不断减少,甚至基本绝迹,而台湾以往依靠从大陆输入的土布、土货等日用品,也被西方的洋布、洋货所代替。这样,从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伊始,台湾地区就处于对“中心经济体”的依附状态。(www.zuozong.com)

3.经济利益的存在。当台湾经济发展进入依存于“中心经济体”的初始状态之后,经济利益的存在与否,成为初始状态能否延续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路径依赖的关键性条件。如果经济利益为负,那么台湾经济就会改变初始状态,沿着其他的路径发展。如果经济利益为正,台湾经济就获得了延续初始状态的动力。“中心经济体”的侵入,一方面使台湾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另一方面使台湾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推动台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并为台湾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准备了条件。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台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此外,“台湾近代的民族商业资本,在外贸发展的刺激下,也有一些发展。”[8]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地区成为全球在二战后仅有的两个从低收入水平发展到高收入水平的经济体之一。[9]可见,台湾通过依存于“中心经济体”而获得了正的经济利益,因而具有延续这一初始状态的动力。

4.自我强化的机制。在进入依存于“中心经济体”的初始状态之后,台湾的经济发展(如产业分工、生产结构等)主要围绕“中心经济体”而展开。由于经济利益的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推进。一方面,从经济发展本身来看,在初始状态产生时,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原有生产与分工结构的被迫改变,台湾会付出较大的成本,但是随着初始状态的演进,延续这种状态所付出的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因而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另一方面,从协同角度来看,通过适应这种初始状态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将产生协同效应,而且会“导致其他正式规则以及一系列非正式规则的产生”。[10]例如,为适应欧美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台湾的企业在长期出口中会积累形成针对欧美市场的特定技术手段、生产标准、设计理念、营销渠道等规则。这些组织和规则一旦选定或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自我强化机制的存在,使得台湾依存于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经济体”的路径选择具有惯性,从而在1858~2008年的历史区间内形成了对这一路径依赖的“锁定”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