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人类不当或过度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已经造成了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破坏。生态危机一旦出现,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恢复。当代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人类首先必须帮助自然界恢复其自我调节能力,通过生态建设缓解生态危机。
生态建设包括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生态重建与生态恢复是不同程度的概念。生态重建是借助人类经济活动使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接近于以前的状况;生态恢复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回归,是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恢复,即通过减少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干扰,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自我修复和调节。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在时间尺度上有差别,生态恢复的时间尺度包括地质年代尺度(以千、万、亿年计)和自然生态系统世代演替尺度(以十、百、千年计),生态重建的时间尺度以一、十、百年计。[59]在当代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人类生态破坏的速度显然远远大于生态恢复的速度。因此,缓解生态危机必须进行生态重建。而从长远看,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则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出现,但还远不像百年后的今天这么严重。那时,马克思就已明确指出在农业、工业、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人类经济活动中保持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农业生态化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更加注重能够恢复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态化。
在工业领域,提倡建立生态化工业园区,在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和提高市场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循环经济,通过不变资本的节约减少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输入,同时一个企业的生产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减少向自然生态系统的排放,实现工业生产的生态化。(www.zuozong.com)
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形成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生态环境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一方面促使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鼓励人们从事林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或寻找可取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其他资源,减缓资源耗竭的速度。
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种新趋势,这种生态化的消费方式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本身对产品的消费为目的,减少甚至完全抛弃那种不顾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奢侈型、浪费型、炫耀型消费。消费生态化仅仅有消费者转变观念还不够,还必须有保证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制度措施。这就需要有人们所信赖的非营利机构对生态化产品进行认证和标识。对生态化产品进行认证和标识,一方面能够使消费者容易识别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还能够为绿色生产者提供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经济利益的提高诱使生产者从事绿色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