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在国际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和认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学家功不可没。由吴太昌、张卓元、吴敬琏、厉以宁和刘伟主编的8卷本丛书《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丛书透视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选编了104位影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的重要经济学家的代表作,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政策影响力;其中不少作品是我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之作,有的在当时我国的经济学界引起过激烈的争鸣并产生过重大反响,有的则是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有关决策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有的则兼而有之。可以说,其中的很多作品,虽然时过境迁,但在今天看来,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通读丛书,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中国经济学发展和中国经济学家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实践的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变迁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发展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两个大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学家紧扣时代的脉搏,回应社会的重大需求,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前瞻性和现实影响力的论断。丛书选编的104位经济学家中,有的理论著述主要在改革开放前的年代,有的主要在改革开放年代,有的则横跨这两个大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学家主要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具有鲜明的拓荒性质。丛书精选的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著述包括狄超白对过渡时期经济的论述,孙冶方对计划、价值、价值规律、利润的论述,顾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论述,于光远、卓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的论述,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骆耕漠对按劳分配的论述,何炼成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论述,等等。这些理论著述虽然完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带有历史的烙印,但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例如,孙冶方在1956年发表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一文中指出,“只有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使计划成为现实的计划,才能充分发挥计划的效能”[1]。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乃至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具有重要启迪。再如,顾准在1957年发表的《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开拓性论述。在这篇著名论文中,顾准没有拘泥于经典作家“社会主义将废除商品交换和货币”这一个别论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是价值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能不影响及于经济生活的全部过程”[2]。这一重要论述虽然写就于改革开放前20多年,但其历史洞察力令人震撼,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先声。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时代。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作为一个转型和发展大国,我国选择了独特的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成功。时势造英雄,盛世出华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植根于社会实践沃土,中国经济学家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丛书所选编的104位经济学家中,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人物,把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著述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行对照,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理论的超前性和现实针对性。
丛书所选编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学家的理论著述,几乎涵盖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所有重要方面和重大理论问题;其中许多文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参考,吸收到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例如,吴敬琏是较早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学家,他在1998年发表的《“权贵资本主义”离中国有多远》一文中提醒人们,“中国再回到计划经济的模式是不大可能的了。但搞得不好,会出现一个拉锯的过程,可能会发展成权贵资本主义”[3]。厉以宁是较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经济学家,他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五个论断[4]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张卓元1987年发表的《价格改革规律性探索》是我国价格改革方面的重要论文,是“稳健派”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提出的六大价格改革规律[5]奠定了我国价格改革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卫兴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实际问题相结合。他在1996年发表的《把握增长速度,转变增长方式》一文中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转变,与传统体制有关,为了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有投资体制改革。要从行政驱动推进型机制转向经济约束机制包括市场约束机制……其次,还需要改变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6]。这些论述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谷书堂1989年发表的《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经济学界较早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按贡献分配,也就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7],并强调机会均等是实现按贡献分配的必要条件。这就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有按劳动分配,而不能有其他分配方式,只能有劳动收入,而不能有非劳动收入的传统观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便与按劳分配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谭崇台是较早把西方发展经济学系统引入我国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贡献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赞许。他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一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总体上迅速富足起来,丰裕终于替代了稀缺,但在丰裕中出现了贫困,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相对贫困扩大和绝对贫困继续存在;失业问题尚难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8]这些理论著述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解决社会不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经济学是一门经邦济世之学,它的灵魂是创新,它的价值是富国裕民。丛书所选编的104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著述,为我们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经济学家走过的辉煌足迹,充分显示了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它将激励经济学家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孜孜以求。
(原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注释】
[1]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5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381页。(www.zuozong.com)
[2]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2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46—88页。
[3]吴敬琏:《“权贵资本主义”离中国有多远》,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6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528页。
[4]厉以宁:《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3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522页。
[5]张卓元:《价格改革规律性探索》,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6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63页。
[6]卫兴华:《把握增长速度,转变增长方式》,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6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334页。
[7]谷书堂:《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2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3页。
[8]谭崇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载《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第5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450—4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