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大市场,小政府”市场体制模式被移植到拉丁美洲地区。在实践中,该模式暴露出一系列固有的缺陷和弊端,教训十分深刻。
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拉美国家纷纷实行了“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在该模式的推动下,拉美各国实行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企图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可是流入拉美的国际垄断资本并没有真正推动拉美经济的发展,反而借机侵蚀拉美国家的国民财富,少数大资本获得暴利而多数劳动者陷入贫困,高经济增长的承诺成为泡影。作为建立“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重要举措,拉美国家纷纷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强调和鼓励私人投资,企图靠市场和私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全盘私有化措施打乱了市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非但没有改善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反而使多数底层民众丧失基本保障,生活陷入赤贫。在推行“大市场,小政府”模式过程中,当面临经济波动特别是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局面时,拉美各国政府不是全面考虑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性,而是单一地关注通货膨胀的稳定化政策,忽视其负面冲击的严重后果,使经济陷入深度休克和长期停滞。拉美国家把金融自由化视为推行“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关键,企图通过金融自由化来实现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然而金融自由化缺乏必要的调控和审慎的监管,金融创新成为少数金融大鳄进行金融欺诈和巧取豪夺的工具。金融自由化非但没有消除和克服金融风险,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反而不断放大金融风险直至催生金融危机。拉美国家实施“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就是单纯靠市场调整产业结构,轻视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起的必要的引领和重要支撑作用,导致拉美国家产业结构被动地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产业布局之中,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不能自拔,国家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被严重限制。拉美实施“大市场,小政府”模式忽视了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缺乏增加社会公平和保障社会包容的长期社会政策,难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拉美国家实施“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希望实现与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并轨,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源实现自己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拉美国家非但没有改变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依附关系,反而继续繁衍和复制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增加新的不对称性,拉美国家被剥削、被掠夺的边缘化和从属地位日益强化。(www.zuozong.com)
这样一个存在严重弊端和缺陷的模式是根本不可能推动拉美经济走上繁荣发展道路的,只会给拉美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事实正是如此,经济改革前的1961—1981年,拉美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为5.59%,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1.96%;而1981—2001年,二者的速度分别降为2.15%和0.34%,即改革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仅是改革前的38%。持续的经济低迷导致社会形势恶化和社会冲突加剧,进而引发民众社会抗议运动的兴起和许多国家政局的动荡,一批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政府和政党失去民众支持,理论界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声浪日益高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