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一般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24],通常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25]《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经济学解说》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主要指生产要素。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产生过程[26],社会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的人类社会因素,如人口、劳动力等。[27]《资本论》提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指出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有用性,指出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包括劳动力和技术)是一种社会资源。[29]
随着人类开发和使用各种资源能力的增长,资源的概念和种类不断变化。[30]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当代科学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31],也改变着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方式[27]。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要社会资源。
资源配置一般指资源在各使用方向上的分布。[32]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是指进行资源配置的人根据其需求把其可控资源分配到生产环节的活动,资源配置是为了使资源的分配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质与量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因此人类需要对资源在各种使用方向上进行分配,将有限的资源使用于对人类产生更大效用的方向,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被称为资源配置。[33](www.zuozong.com)
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如资源在具体时间和区域上的有限性与长期的相对无限性的矛盾,资源配置的宏观、微观矛盾,还有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的矛盾等。当代资源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因此,要合理地安排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储备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资源配置理论和现当代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资源配置问题。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环境和价值规律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参与市场活动的个人会受到“一种调节机制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影响”而“把资本投放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34]认为市场具有形成资源合理配置的运动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价值规律,只有在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帕累托提出一种衡量资源配置是否处于最优状态的标准,即资源最优配置是一种“当改变这种资源配置时,社会福利会减少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马克思提出“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是永恒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有的一般规律”,从资源的稀缺性与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生产两个角度来论述人类进行资源配置的前提,认为社会化大生产推动人类社会根据社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分配社会劳动力等资源,使资源配置对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大增加。[35][36]
微观资源配置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区域或一个生产部门如何用既定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价值的产品,包括生产部门内部管理方法和配置生产资源的内容。宏观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种社会效率,指一个社会占有的资源通过社会运行,分配于不同的生产单位、区域与行业。宏观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在社会的流动、社会制度安排的内容等。[37]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理论界开始研究资源配置的宏观和微观层次问题,关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资源配置的联系和影响。卫兴华、闫盼的《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质》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只限于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不是像在微观经济领域那样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决定或由政府参与决定”。[38]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指出: “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涉及矿山安全、工人管理、控制矿山开采、管制核动力安全及原子废料等”,“有时候,政府做出的选择凌驾于基于市场供给和需要的配置决定之上”,“政府的一个中心经济目的是帮助按社会需要进行资源配置”。[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