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被人总结为“飞猪理论”。在李锦记发展的百年间,也有很多机遇。李锦记赶上并且紧紧抓住了“淘金热”和中美建交引起的“熊猫热”,成了“风口上的那只猪”,李锦记从此扶摇直上。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相继发现金矿,开启了此后一百多年的淘金热潮。地广人稀的两个国家缺少劳动力,就把目光放到了贫弱不堪却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量中国人被外国人编织的黄金神话晃花了眼,签下了“卖身契约”,成为国人口中的“淘金客”、外国人口中的“猪仔”。
这些背井离乡淘金客的悲惨遭遇不再叙述,但是大量的人口输出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供不应求。试想“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淘金工人,从中国这个拥有独特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国家走出去,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还有什么会比那一口家乡味更能熨帖心中的相思苦呢?
李锦记便借着这股东风,以“李锦记蚝油”美国代销点为平台,打开了北美地区的华人市场。李锦记的整体发展由国外至内地,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为了更好地走出去,李锦记重新设计了商标,公司名称更突出,也更有国际化气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席卷全球的战火影响了李锦记的发展,但当战争乌云消散后,李锦记迅速复苏,并快速发展,产品畅销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东南亚部分国家以及北美地区。(www.zuozong.com)
1972年中美关系出现短暂的暖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中国将两只熊猫做为国礼赠送给美国,两只可爱的小家伙引起美国人民的热烈追捧。李文达受此启发,趁着尼克松访华引起的中国热,推出相对廉价的“熊猫牌”蚝油,进军北美当地人的餐馆——这与他的父亲李兆南用过的招数几乎如出一辙。李兆南借“淘金热”让蚝油进入美国华人的厨房,李文达则借“熊猫热”把蚝油端上了美国人的餐桌。
坦白地讲,李文达这一手对形势的把握是相当精妙的——中美两国几十年对抗之后迎来难得的缓和期;做事相当大胆——在美国人没有吃蚝油的习惯并且在前期亏损的情况下,李文达仍大量注入资金,并给供货平台提供大量优惠和多种便利;结果也是相当成功的——带来大量盈利,拓展了海外市场,最重要的是平价销售改变了李锦记的贵族销售路线,颠覆了产品销售思维。
到此时为止,李锦记的发展有如神助,每一步都准确地跟上了时代的脉搏,占尽“天时地利”。但是“月有阴晴圆缺”,李锦记在发展半个多世纪后,还是在“人和”上出现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