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王永庆曾颇为感叹地说:“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婴儿长成少年。”
他感慨的就是自己一手推动却最终胎死腹中的“海沧计划”,王永庆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与大陆接触的台湾商人,商人逐利,但也爱国。
1989年12月,王永庆携夫人李宝珠到达北京,居住于国宾馆12号楼。王永庆看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契机,认为大陆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于是谋算到厦门海沧打造在大陆的石化王国。当时的海沧刚被划定为“海沧台商投资区”不久,国家给了台塑集团诸多优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甚至许诺:划给海沧一万公顷土地供台塑建厂,若是不够,还可以在毗邻的漳州再划5000公顷。
在1990年4月,74岁高龄的王永庆再访大陆,并带病坚持考察了工厂选址。在6月份,“海沧计划”前期工程图纸运抵厦门,准备施工。直到11月份,台湾的各位“立法委员”敦促王永庆撤回投资,安定台湾企业界民心,王永庆仍梗着脖子,不愿低头。
王永庆不顾劝阻仍与大陆接触的做法惹怒了当时推行“戒急用忍心”的李登辉政权,他们认为“海沧计划”给台湾岛内带来的“政治伤害比经济伤害大”,于是采取了极其无耻的经济和行政措施:台湾当局将停止台塑集团的股票交易、冻结台塑集团的资金、限制台塑高层人员出入境。
“海沧计划”功败垂成。(www.zuozong.com)
直到2008年5月,王永庆花费13亿元在厦门海沧建立了一所长庚医院,已经年过九旬的他亲自赶往厦门出席开业典礼,王永庆的故土之情迟到了将近20年,却也在这20年里酝酿得越发浓烈。
前文讲到,王永庆在大陆的慈善之举也有不少,而且数额巨大。
纵观王永庆这一生,早年家道中落,尝尽辛酸苦楚;15岁打工,16岁创业,依靠卖米挣得了第一桶金;转战木材市场,在战争结束时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这也为他战后参与台湾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入场资格;在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创建台塑,果断进军PVC行业;而后以台塑为核心,建立起了台化、福懋等一系列企业,将之打造成具备完整产业链的航空母舰。年近耄耋,仍不改拳拳爱国之心,将业务带进中国大陆,也将那一腔爱国之情灌注进祖籍所在之地。
或许王永庆说过的一句话能给当下的人们一些启发:“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我在年轻时就深刻地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