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这里会跳脚大骂,这算什么心法?买卖这一行,精明人太多了,能“憨憨地做”的人太少了,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黄金看不到背后的情分,恨不得一刀子把顾客捅死,所以“宰客”这个词十分形象。王永庆在15岁那年就建立了“顾客档案制度”,不满足于挣顾客一道钱,而且还要挣二道、三道钱。王永庆纯粹出于商业的自觉,对于“持续而广泛的盈利”这件事,无师自通,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商业天分。当然,王永庆当时不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叫做“顾客档案制度”,虽然已经在这么做了。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一户普通农户家里,王永庆祖籍福建,后来从盛产大红袍的福建移居到了喜好乌龙的台湾,王永庆的父亲早年以种茶贩茶为生,日子说不上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还是没有问题的。只可惜王父中年一场大病,王家的顶梁柱倒了,也消耗了家庭的多年积蓄,王家家道中落,王永庆的三个妹妹甚至送给了邻居代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永庆柔弱的肩膀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7岁起,便每天喂猪、挑水,做些力所能及的杂事。对于当时的王永庆来说,鞋子都是一件奢侈品,他只能每天光着脚往返20公里去上学,在余华的著作《活着》里,富贵的儿子有庆有了鞋子不舍得穿,套在手上,光着脚与风赛跑的场景,王永庆有着如出一辙的心酸。
但是,自古困顿出英才。
15岁那年,王永庆便离开了家乡到嘉义闯天下,他做了米店的伙计。在生意精王永庆的眼里,卖米这个行当简直太简单了,所以他在做了一年半后,决定自立门户。16岁的少年,站在父亲的面前,用自己的雄心壮志打动了已无力再战的父亲,父亲望着意气风发的儿子和那张似曾相识的年轻脸庞,从朋友和亲戚那里筹措了200元,这就是王永庆创立米店所有的本钱。但谁能想到,王永庆28岁时,就把米店变成了碾米厂,还做到了嘉义第三。
王永庆的成功绝非偶然,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不好,甚至非常差。第一,在他进入米行之前,嘉义的米店已经相当完善,王永庆以外来者的身份插进去,有点困难。第二,当时的米店普遍都不大,各有自己的辐射范围,而当地居民也因为习惯,倾向于自己打过交道的米店。第三,没过几年日本就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占了台湾。
“前三脚难踢。”刚开始王永庆的生意门可罗雀,刚才说过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么可以打开缺口呢?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有甲、乙两个登山者都穿着厚厚的登山靴准备去爬山,但是远远看到一个大老虎正向他们跑来,甲二话不说,从装备包里拿出较为轻便的旅游鞋,准备换上,乙嘲讽道:“这会儿换鞋有什么用?难道你还能跑赢老虎?”甲答道:“我不能跑赢老虎,跑赢你就行了。”(www.zuozong.com)
王永庆要做的,也是市场上绝大多数企业要做的,不是跑赢“尽善尽美”这只大老虎,而是跑赢自己的竞争对手。为了跑赢自己的竞争对手,王永庆做了下面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比别人的产品好一点。在当时,由于收割方式比较落后,大米里经常会有一些米糠和小石子,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王永庆冲击的就是人们的习以为常,他把米糠吹出来,把小石子拣出来,米一下子变得白白净净,没有杂质。就像现在人们习惯了老式诺基亚发发短信、打打电话,突然来一个彩屏的智能手机,既能触屏又能视频。王永庆的米店一下子就打响了。
第二件事就是比别人的服务好一点。这方面就多了很多细节,现代社会尤其强调细节,像飞机乘务员微笑要露出八颗牙,鞠躬15度表示尊敬,60度表示感谢。王永庆提供“人力包邮、送货到家”服务,送货上门,帮你倒到米缸里,而且还帮助客户把缸底的米先舀出来,再把新米倒进去。
第三件事就是比别人用心一点。王永庆的米店提供“白条”服务,因为当时人们普遍比较贫困,所以经常有人要赊欠。很多米店也有这项服务,但是要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借钱的是大爷,要钱的是孙子”这句话反映了要钱的艰难,有很多米店因为要账和顾客闹崩了,失去了客户。有许多客户并不是不想给,确实是生活窘迫。王永庆也要账,但是他在别人打白条时,会记下对方家庭谁是做工的,每个月什么时候发工资,他就在发工资之后的两天去要账,这样对方手里有钱,王永庆成功的概率会大一点。
王永庆的所作所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甚至财力,比如剔除米糠和石子、送货上门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些消耗的人力并不能得到额外的补偿,但是王永庆秉持着“憨憨地做”这个最简单朴素的想法,不仅站稳了脚跟,也顺理成章的挣得了第一桶金。
他的努力就是“憨憨地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