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计算机参与日常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电子计算机参与日常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参与纺织工业企业管理的历史主要是从“文革”后期开始的,上海比较领先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羊毛衫、手套等方面的横机群控、圆纬机计算机提花控制、机织提花花型制备与织机提花控制等方面。1981年12月23—27日,中国纺织企管协会电子计算机运用学组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既拉开了计算机在纺织领域广泛应用的新大幕,也充分肯定了上海在计算机纺织领域的突出成果。

电子计算机参与日常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参与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历史主要是从“文革”后期开始的,上海比较领先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羊毛衫手套等方面的横机群控、圆纬机计算机提花控制、机织提花花型制备与织机提花控制等方面。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上海纺织工业计算机应用在吸取前一段经验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应用开始进入生产质量控制及企业管理等方面。1981年12月23—27日,中国纺织企管协会电子计算机运用学组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既拉开了计算机在纺织领域广泛应用的新大幕,也充分肯定了上海在计算机纺织领域的突出成果。

(一)喷气织机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采用计算机的成功应用,获1978年的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喷气织机的计算机控制监测系统由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协同第六织布厂共同研制。系统采用国产5-108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3万/秒指令。整座织造车间有240台喷气织机,每台织机安装发讯装置,自动采集在生产过程中的布长、纬停、经停、其他停、停台等5种信息,分别通过20个信号站与计算机相连接,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向信号站输出每台织机的折合标准品单产,提供生产现场作数据显示。操作人员在监测系统的控制机房内,可根据需要随时打印报表和进行显示,为生产提供一系列及时正确的监测数据,每2秒钟就对整座织造车间的240台喷气织机进行1次自动监测,促使机修工加强对低效率机台进行重点检修,使车间的低效率机台数从原来占总机台数的15%下降到3%以下。这不仅减轻了挡车工的劳动强度,而且使挡车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巡回工作,预防疵布的产生。1980年12月,整座车间的平均效率达到96.56%,下机一等品率达到93.82%,产量提高5%以上。

(二)上海第六织布厂、上棉二十八厂、上棉十七厂等成功将电子计算机应用进入辅助企业管理系统(www.zuozong.com)

1978年,上海第六织布厂在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协助配合下,成功试制了织机产量电子计数器,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每个挡车工的当日产量,而且直接减轻整理车间分码工的劳动强度,计算准确率达到99%。该电子计算器采用PMOS集成电路,实现织机多机台产量集体计数的原理是在织机卷取辊上的96牙齿轮上装一只自制尼龙转盘,齿轮每转过2.4牙,尼龙转盘就转一转,尼龙转盘转一转即卷取辊卷取一厘米长的织物,就发出一个信号给干簧继电器吸动一次,将信号输入到RS寄存器里寄存起来,然后再由总移位器将每台织机产量的并行信号,变为串行信号送到计数器里显示出来。

1980年,上棉二十八厂连同上海纺科院协同对织造车间进行对设备、工艺、操作、空调等参数实行计算器联机科学管理的攻关,1980—1981年,先后对1088台织机实行电子计算机监测。该研究原理主要是将车间各机台信息经信号站与机房沟通,每站连接织机28—32台,每台织机安装5只传感器,分别发送经停、纬停、其他停、停台和布长信息,再加1套继电回路,把瞬时信息锁定,通向信号站暂存处理,做到计算机间隔2秒采集信息1次。车间设置大显示屏显示各队区生产实况,机房设置小显示屏显示落布预报实时信息。

1981年,上棉十七厂在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经委、科委、市纺局的支持下,连同上海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以美国ALTOS公司的微机为主要硬件,配置关系式数据库管理系统INFORMIX为主要软件,针对原棉仓库管理、成品仓库管理、配棉管理、生产统计、织部质量信息反馈、工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成本核算等8个子系统,成功进行数据共享及信息交换的计算机管理。这个管理系统后来被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并获科技部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