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石化总厂的上马,意义是多方面的。其突出意义首先是把规模纺织的产业链拉到了开端。这个产业链的拉长对上海以及对全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等同意义。纺织工业中的原材料化纤产品,早在“文革”前上海就有诸多突破,但是追溯到化纤生产源头的规模化石油化工产业深加工还是处于空白状态。从纺织全产业链的角度看,金山石化的上马推动了纺织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的成功闭合。
(一)从产业经济角度看
(1)化纤原料规模深加工→化纤原料供给→纺织工艺实现→纺织产品形成的这样一个产业链,在全国绝无仅有,是当时国家层面的一个纺织标杆。这个标杆的意义跟上海原来在全国的纺织地位不无关系。金山石化总厂在上海的落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为上海原有纺织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既是上海纺织工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引擎。
(2)按照规划,项目全部达到设计能力的话,可年产涤纶、腈纶、维纶等合成纤维8万多吨,约占当时全国化纤总量的1/4,相当于200万亩棉花,可解决近1亿人的穿衣问题。金山石化当年产生的GDP计入上海财政的话,其占比也是显而易见的。
(3)为后建的辽阳石油化纤厂、天津石油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国家三大化纤基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包括上海的金山石化基地在内的四大化纤生产基地后来成为我国化纤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纺织工业体系的完整确立,标志着用石油、天然气做原料,生产涤纶、腈纶、绵纶等产品的一个新时代成功开启。
(4)有利于纺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1970年周恩来总理给轻工业部下达的“轻工业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的指示精神,上海围绕化纤生产而后又配合金山石化开建,不仅在纺织行政管理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开始将棉产、合成纤维产、机械加工等之间的比例做了相应调整。石油化工原料在新时期的工业化内部配套工作也在此翻开新的一页。1975年,邓小平复出以后,专程来上海视察了金山石化工地现场,而后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提议,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主持召开了有全国重点基本建设项目的代表参加的现场会议,把上海石化的经验推向全国纺织战线。当时有国务院领导将金山石化总厂经验的示范作用比作中国化纤行业的“老母鸡”。
(二)从产业技术角度看(www.zuozong.com)
从国外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设备,对于缩短与外国纺织技术的差距具有积极意义。随着设备引进的技术溢出是顺理成章的。通过引进,当时在化纤聚酯方面的技术基本保持在国外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先进技术,国内拥有了日本帝人、钟纺、东丽,联邦德国吉玛,法国隆波等公司的多种技术。围绕金山石化项目的引进和自主研发,上海在化纤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触类旁通的扩散效应。比较突出的成绩有:
(1)推动国产碳纤维研究工作。碳纤维是化纤领域的高端产品,它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等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上生产销售的碳纤维绝大部分都是用聚丙烯腈纤维的固相碳化制得。国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但进展非常缓慢。上海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也涉足研究碳纤维,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早期的原料主要来自进口以及吉林化工。上海金山石化上马之后,碳纤维原料可以直接在上海就地取材,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有所起色,1975年完成整套聚合纺丝设备。而后断断续续试制的预氧化纤维碳纤维供上海纺科院、硅酸盐研究所等使用。碳纤维的研究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上海在这方面跨出的第一步非常值得肯定。
(2)促进化纤制造用喷丝板国产化。喷丝板(头)的作用是将黏流态的高聚物熔体或溶液,通过微孔转变成有特定截面状的细流,经过凝固介质或凝固浴固化而形成丝条。化纤纤维制造领域用喷丝板(头)是保证纤维质量的关键部件之一,是整个纤维制造流水线上的一个关键部件,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化纤进入中国的初期,国内生产用的喷丝板基本都是进口的。金山石化带动的大规模化纤生产推动了对国产喷丝板的研究。上海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化纤配件厂为之专门建立了喷丝板(头)制造车间。研制成功过去依靠进口的各种规格的喷丝板,使上海化纤生产开始逐步走向采用国产喷丝板的道路。研制成功的用钽代替传统的黄、白金作材料的喷丝头,从2400孔逐步发展到12000孔,既节约了大量贵重金属,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3)提升化纤纺织设备能级。20世纪70年代,上海的纺丝设备进入一个集中更新的时期,得益于金山石化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提升的影响,上海化纤纺织能级在1974年前后有了诸多进步。
短纤维纺丝及后处理: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在“文革”期间曾用VD403纺丝机淘汰原有纺丝机取得成功。1974年之后,该厂通过研究确立头道用油浴,两道用蒸汽的两级拉伸工艺,稳定纤维质量。同年,上海第五化纤厂年产4000吨、由VD405纺丝机和LVD801后处理设备(俗称七辊拉伸)组成的生产线投入运转,纺丝速度达900米/分,后处理各单机运转稳定,拉伸前后分别配备八辊导丝器和张力平衡架,收到丝片运行整齐平稳的效果。这些改进措施推广到各化纤厂的工艺设备改造中,使得上海纺织的化纤加工能力得到了提升。1976年,在纺丝冷却成形技术方面,上海第十、第七化纤厂改变侧吹风冷为环形吹风技术,收到丝条冷却均匀、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的效果。这些技术后经不断完善,推广到化纤全行业应用。
长丝纺丝及后处理:上海第十二化纤厂自行设计制造单面下进酸纺丝机,克服初期R371型双面纺丝机传动、吸风等布局不合理的情况。1974年末,上海第五化纤厂长丝车间上马后,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经验,采用离心纺丝工艺,即凝固后丝条进入离心罐,工艺流程得到简化且产品质量有了更高保证。上海第九化纤厂通过吸收国外技术,自行设计VC401纺丝机和VC402双头纺丝机,采用炉拥纺丝工艺。而后又在VC441拉伸机上实施单区冷拉伸。生产锦纶6长丝的VC403纺丝机投入运行后,采用先进的螺杆挤压纺丝技术,淘汰炉栅纺丝工艺,从而消除融熔不匀、板结、死角等缺陷。1976年开始对部分锦纶6长丝去除加捻、压洗、定型3道工序,以无捻无定型丝出厂,大大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