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完成后,上海纺织系统的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的公有制性质,劳动竞赛的目标就有了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致性需要的共同指向。由于劳动者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纽带。基于这样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得以开展,人们参赛的热情不断高涨。纺织工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劳动力在一起生活生产,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纺织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在此情况下,为充分发挥广大纺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及增强广大劳动者的集体主义精神,上海纺织工会承担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这一历史使命。自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上海纺织工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操作比武、技术革新、增产节约等一系列竞赛活动。这样的劳动竞赛活动可以追溯到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倡导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在这些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是劳动竞赛活动中的标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锋。
1950年12月,纺织工会同华纺局联合组织职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普遍制订了爱国生产公约。1951年、1953年在纺织企业组织推广学习“郝建秀工作法”“一九五一织布工作法”“一九五三纺织机器保全工作法”和其他先进经验,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54年,为贯彻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国营厂矿企业中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的号召,劳动竞赛开始全面深入地开展。各纺织企业以班组为基础,从点到面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赛。到1956年,有284个纺织企业参加了“比学赶帮”的厂际竞赛,308个车间开展厂际同工种竞赛。申新纺织九厂等29家工厂参加了全国纺织工业厂际竞赛。
通过劳动竞赛,广大职工怀着变革落后生产力的强烈责任感,针对设备陈旧、生产落后、劳动强度高的状况,纷纷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1956年,对134家纺织企业的调查统计显示,全年提出合理化建议37753条,采纳20875条,可计算的价值折合1932.5万元。“一五”期间的劳动竞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先进生产者运动,促进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上海纺织系统孕育了第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集中体现了上海纺织职工的时代风貌和主人翁精神,也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引擎。
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其中广为人知的有杨富珍、裔式娟和陆阿狗等。
(一)杨富珍
杨富珍的工作照
杨富珍,15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时担任交通员,解放后在纺织一线最基层工作。1953年,她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时,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这是一个最基层工人受到的最高政治礼遇。1956年,她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是全国纺织生产第一线著名的劳动模范,其所在小组被授予“杨富珍小组”称号。她在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当织布挡车工时,摸索总结出一套先进的“五一织布法”,后在全国纺织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在纺织生产实践中深受好评。
为确保织出的每匹布不出次品,必须将棉纱结头打得小、快、牢。她每天在家苦练“打结头”基本功,终于练就了在织布机上每分钟能打40多个结头的绝活。那时,杨富珍一个人要管20多台织布机,每个工作日,她都要在织布机的“弄堂”里巡视。为了保证眼睛看到每一寸布面,不让瑕疵从眼皮底下漏过,她用红布制作了20多朵红花,插在布面上,一圈下来,凭红花识别移动中的布面,仔细查看,再将红花移到后面的布面上。这也是她独创的“红布标注法”。她数年如一日的优质高产,创造了89个月无次布的行业神话纪录。(www.zuozong.com)
织布中的刮盘工序,杨富珍原先只会右手刮,发现自己的徒弟左手也能操作,琢磨后,认为左右手都能刮的话,减掉了转身这个工序,可以节省时间。杨富珍便虚心讨教,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左右开弓的技法。为了生产更多的好布,杨富珍还带领织布班组,开展了“心贴布、布贴心”的劳动竞赛活动,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组员,让大家分享她的先进操作经验。
(二)裔式娟
裔式娟,上海第二棉纺织厂细纱车间挡车工,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其所在班组获“全国纺织工业模范小组”光荣称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其所在班组连续5年被评为上海市的先进小组。1956年其所在班组被授予“裔式娟小组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裔式娟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组保持了30多年的模范集体称号。
她的突出成就体现在曾总结以身作则,依靠群众,深入细致做好小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带领小组钻研技术,学习郝建秀工作法,自1953年起连续8年全面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纺织系统“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时,裔式娟作为上海代表被派到青岛学习。学习回来后,她经过刻苦钻研,形成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并带头推广。1952年小组中技术好的工人只有三四个,仅仅过了3年,在她的带动帮助下,小组成员个个都达到了“纺织能手”的水平。21支纬纱,车速从285转加快到400转,千锭小时产量从30多千克提高到45千克以上;32支纱,车速从250转加快到310转,千锭小时产量从16千克提高到21.5千克,并且棉纱标准品率全部达到100%。
裔式娟的另一个成就是善于带领集体共同成长。她经常在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到有困难的同事家中去谈心,帮助同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组织职工参观革命烈士斗争事迹展览等。3年中,全组32名工人中诞生了1位行业劳动模范、4位上海市先进生产者,受到嘉奖的9人,13人入了团,7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们的故事也被绘入了《不断跃进的裔式娟小组》《裔式娟小组的故事》等连环画中。
(三)陆阿狗
陆阿狗,供职于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弹簧工场,是共和国第一批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在1950年爱国增产活动中,陆阿狗成绩突出,其所在小组青年工人在超额40%完成第一期生产合同3.4万副细纱车上的卷架之后,又超额30%完成了第二、三期生产合同定额,使1951年全年生产任务在当年8月23日全部完成。他在纺织领域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纺织机械大牵伸装置的改造,以弹簧加压代替重锤加压后,可纺42—60高支纱,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54年5月底,上海首次评出的陆阿狗等9个先进班组,向全市职工发出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倡议,对推动上海工业系统技术改造起到积极作用。同年陆阿狗被上海推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作为优秀基层工人的代表,被选送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陆阿狗的事迹曾作为连环画题材载于《陆阿狗生产小组》和《向陆阿狗叔叔学习》,在上海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