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道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新闻报道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方法、会话分析方法、符号分析法、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等。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其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分析模式。批评话语分析所涉及的社会语境包括群体、角色、知识、规则、常规、目标、组织机构等多个特征。

新闻报道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法、会话分析方法、符号分析法、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等。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着重分析语言特征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传媒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代表人物为阿伦·贝尔(Allan Bell)。贝尔(1991)应用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新闻语篇中语言的微观和宏观特征分析较为细致,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阐释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会话分析方法关注口语新闻语料,分析会话结构特点,如新闻对话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及话题如何转换等。这种方法以描述会话结构特征为研究目的,却忽略了会话与权力、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的关系。符号分析法分析新闻语篇中与语言相关的语码和规律,如新闻话题的类型、新闻价值产生的效果、新闻故事的结构方式等。符号分析法将语篇属性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等联系起来,不过没有系统地分析语篇具体的语言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批评话语分析对新闻语篇的研究是研究者们最为认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代表人物诺曼·菲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1989,1992,1995,2003)、巩特尔·克雷斯(Günther Kress)(1998)、巩特尔·克雷斯&凡·莱文(van Leeuwen)(1996)、罗杰·福勒(Roger Fowler)(1991,1996)、凡·戴克(van Dijk)(1988,1998)、鲁思·沃达克(Ruth Wodak)(1991)、鲁思·沃达克&迈克·梅耶(Michael Meyer)(2001)等应用社会批评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各个角度对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做了探讨。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批评语言学”。从诞生之日起,批评话语分析便为语言和语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一个新的视野,因为它认为话语是现实的反映,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思考权力、知识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不同于以往的从新闻生产外部条件进行传播的研究,而是主张从新闻话语的内部结构,即语言的角度来解读其意义,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探讨新闻报道的话语格局,从而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分析真实的社会言语交往活动,所关注的内容包括与语篇和语篇生成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及其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涉及年龄、种族、性别、阶级和态度等社会因素;它透过语言探究各种社会机构,尤其是大众传媒、司法、教育和商务等领域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身份、性别歧视和社会角色中隐含的偏见和不平等(辛斌,高小丽,2013)。菲尔克劳夫和沃达克(1997)总结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宗旨,认为:①批评话语分析设法解决社会问题;②权力关系是话语的;③话语构成了社会和文化;④话语反映出意识形态;⑤话语是历史的;⑥语篇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⑦话语分析是解释性和说明性的;⑧话语是社会行为的一种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基于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功能,认为新闻报道不是完全客观和中立的,新闻媒体总是从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出发来报道新闻事件,并促进和巩固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代表人物凡·戴克(1988)在News as Discourse一书中提出了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阐释新闻的话语意义。他认为新闻话语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主体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层面上,应对新闻进行语言学研究,通过对话语进行细致的分析来讨论新闻内容的意识形态。随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接受了一个观点,即新闻语篇的构建离不开社会过程的介入和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控制。对新闻语篇的社会建构分析和新闻语篇的呈现形式研究因此成了新闻语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者们通过对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试图解释新闻语篇内部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内涵(刘立华,2008)。

批评话语分析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在发展的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吸收和融合了社会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理论,使得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常见的分析模式有菲尔克劳夫(1989,1992)早期提出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这个模式建议从描写、阐述和解释三个方面来分析语篇。首先,从单词、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来描写语篇的结构特征;其次,阐述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第三,解释交际过程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菲尔克劳夫(2001)提出了五步走分析框架:第一步是确定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第二步是确立解决问题遇到的障碍;第三步是考虑所研究的话语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第四步是确立越过障碍的可能方式;第五步是对分析进行反思。这一新的分析模式比1995年的三维概念模式更能体现批评话语分析的真正理念——改造社会,体现了批评话语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变革的真正使命。(www.zuozong.com)

其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分析模式。福勒(1991)列举了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的五个主要方面:及物性、情态、转换、分类、话语的连贯、顺序和统一。凡·戴克认为,思想意识可表现在语言的七个方面:话题选择、图式组织、词汇化、文体、修辞手段、局部意义和连贯、含义和预设。批评话语分析所涉及的社会语境包括群体、角色、知识、规则、常规、目标、组织机构等多个特征。他(2001)构筑了一个话语、社会、认知的三角分析模式。沃达克(2001)提出了话语历史研究路径,强调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为目的,重点考察历史语境下语篇的互文关系。她也提出了三步走的分析框架:①确立特定的话语主题;②研究语篇的互文和篇际互文关系;③考察歧视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沃达克的研究方法更注重从现实出发,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以认知语言学为取向的话语分析研究为批评话语分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凡·戴克(2001)的社会认知研究认为权力涉及控制,而控制又与认知有关,批评话语分析可以解释与权力相关的话语结构的社会和认知过程。他认为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二者是通过个人和社会认知这个介质发生联系的,他提出了话语——社会——认知三角(The Discourse-Cognitive-Society Triangle)的话语分析模式,试图解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话语结构,而话语又是如何体现、巩固和挑战社会结构,又是如何使之机构化、合法化的。另一位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派重要代表保罗·奇尔顿(Paul Chilton)和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1995)融合认知语言学与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跨学科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工具,以此识别和分析政治语篇中的语言操纵策略。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批评话语分析吸引了来自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种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批评话语分析主观性偏重和代表性不足的缺点,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语料库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Baker,2006,2009)。语料库语言学以大量真实的新闻报道为语言数据,采用概率法进行分析,提升了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近年来,借助语料库来分析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的研究层出不穷,例如,保罗·贝克(Paul Baker)等(2008)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讨了英国报纸中难民的话语,通过对140 000 000词的关于难民的报道的分析,证明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批评话语分析。阿曼达·波茨(Amanda Potts)等(2015)通过对36 000 000词的语料库的分析,证明计算机辅助的方法有助于研究新闻价值的构建。此外,基于实验方法的研究等也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