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表象活力和未来前景的综合评价

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表象活力和未来前景的综合评价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形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多元的概念。总的来讲,“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在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因此,可以说城市形象的建构以客观城市为对象,以人们的主观印象为途径。

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表象活力和未来前景的综合评价

城市形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多元的概念。总的来讲,“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在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陈映,2009:103)。城市形象反映了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涵盖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以及政府行为、市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城市生态和市容市貌等诸多方面。城市形象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形态,又是一种主观的感知。说其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是因为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其客观存在的形态,包括道路、建筑风景环境等,是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说其是主观感知是因为城市形象通过人们对这些客观存在的认识、理解、概括、评价而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城市形象的建构以客观城市为对象,以人们的主观印象为途径。在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过程中,媒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多媒介,包括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的作用,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从而形成对城市形象的主观印象。因此,尽管研究者对城市形象的产生机制和具体过程尚有争议,但一般都认同城市形象的产生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城市的客观存在、媒介和公众的主观认知效果。

城市形象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城市的建筑、街道、风景名胜、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甚至方言小吃、城市居民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等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内容。根据其组成要素,城市形象可以包括“城市景观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政府形象、城市市民形象、城市市容形象和城市潜能形象等若干子形象”(陈柳钦,2011)。根据人们对城市的感知过程,城市形象可以分为“设计性形象”(designative image)和“评价性形象”(appraisive image)。前者指人们对城市的位置、社会结构、气候、地形条件等特性的直接印象,后者则指人们通过不同尺度对城市进行评估后的判断,带有更强的主观性(Cox &Zannaras,1973)。根据主客观二元分法,城市形象还可以分为“实体形象”(substantial image)和“虚拟形象”(virtual image)。前者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概括,包括城市硬件系统,如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建筑、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等可视性因素的面貌与风格呈现,以及城市软件系统,如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城市文化等内容的面貌与风格呈现;后者则是公众对城市布局、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等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后的印象、看法和观念的总和(陈映,2009)。根据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城市形象可以分为“知名形象”(rich image)和“未知名形象”(poor image),前者指通过各种渠道为公众所熟知的城市形象,后者则指因渠道单一而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城市形象。根据目标受众中的形象,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开放类形象”(open images)和“封闭类形象”(closed images)。前者指可以增加新的特征的城市形象,而后者指不能增加特征,或至少不能增加与原有的核心形象不一致的特征的城市形象,此类城市形象又被称为“模式化形象”(stereotypes)(Eli,2004)。(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