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至此,蒋介石所采取的全面进攻战略宣告失败。战至24日,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让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主持与中共和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本来已经做好和平建国的准备,并接受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周恩来等前往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该会谈纪要列入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奸伪、受降12个问题。这12个问题中仅少数几条达成协议,在军队、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双方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双方同意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

《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人被迫进行武装自卫。到1947年初,国民党投入战争的兵力由开战时的193个旅增至219个旅,而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反由117个旅降为85个旅。这种状况使国民党在军事上出现被动局面,已经无力对中共进行全面进攻。国民党不得不调整战略,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至此,蒋介石所采取的全面进攻战略宣告失败。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对中共解放区的进攻改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被称为“双矛攻势”的重点进攻。其计划是:首先,攻占延安,摧毁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指挥中心,以“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意志,削弱其国际地位”;其次,攻占胶东,切断中国共产党由关外到关内的海陆补给线;然后,集中力量攻占沂蒙山区;接着,北渡黄河,“肃清”华北的人民解放军;随后,再集中兵力转战东北。在1947年3月至6月实施重点进攻的4个月中,国民党军新占解放区城市95座,失去153座,得失相较,丢了城市58座;同时损失兵力40余万人。而从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以来的一年间战绩来看,则伤亡中共部队近36万,占领城市335座,付出的代价是损失兵力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损失8个旅。实行重点进攻的结果,造成了国民党军力部署上难以改变的哑铃状态势,重点被拖在东西两翼,中原江南空虚,国统区后方13个省中,兵力仅有21个旅,第二线部队亟缺。这一情况不仅迫使国民党重新评估他的重点进攻战略,也使美国人对国民党的战争前景愈加担忧。事后美国军事专家评论说:“共军胜利地击退政府向山东共区的大进攻”,“标志着战争转折点”的到来,“战略上的主动权已由政府手中转入共军手中”。[44]

国民党军事颓势开始出现。此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减少为370万,正规军由200万降到150万。在248个旅中能够用于机动作战的仅有40个旅。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开战时的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力量对比的变化,尤其是一年来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形势急速朝着有利于中共的方向发展。鉴于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战略进攻的部署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同时指出:“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5年到10年甚至15年。”会议决定: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敌军,就“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调动敌人回援后方,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此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月30日夜,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人,在山东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千米的地面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发起鲁西南战役。此后一个月,歼敌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共6万人,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秋季攻势的一个重要战役是夺取济南。济南是华东战场的战略要地,攻占了济南,就腰折了津浦路,切断了国民党军华东与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陆上联系。而人民解放军两大解放区就可以连成一片,对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华北和东北歼灭敌人具有重要政治意义。1948年9月16日夜,由华东野战军7个纵队组成的攻城兵团分东西两个集团,在南北东西百余里的广阔战线上,向国民党守军外围部队发起进攻。战至24日,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解放济南,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兵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它动摇了国民党军固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都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至此,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经全线崩溃。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让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主持与中共和谈。但是,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于是,毛泽东、朱德发布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于4月20日20时打响。千里江面,人民解放军万船齐放,锐不可当。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旋即崩溃,南京守敌仓皇撤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灭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对这段历史,在人民解放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曾作过一个精辟的概括,他指出:“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消灭日本侵略者,这是谋独立。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使全国军队成为人民的武力,实现土地改革,解放农民,这是谋自由、民主和统一。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这一论断说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制度前提。

【注释】

[1]邓小平:《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2]《临时政府公报》,第一号,南京大总统府印筹局1912年编印。

[3]《孙中山研究论文集(1949—1984)》,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

[4]《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6]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9页。

[7]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6月5日),《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8]同上书,第221页。

[9]《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133页。

[10]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1922年2月11日),《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11]蔡和森:《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1922年5月1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12]蔡和森:《统一、借债与国民党》(1922年9月),《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9页。

[1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630页。

[14]蔡和森:《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1922年5月1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4页。

[15]周恩来:《“觉悟”的宣言》(1919年12月29日),《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16]周恩来:《评胡适的“努力”》(1922年12月15日),《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

[17]周恩来:《德国问题与革命》(1923年4月6日),《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1页。

[18]王尽美:《山东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宣言 》,《王尽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84页。

[19]王尽美:《中国的兵患与匪患》(1923年5月23日载),济南师范学校:《王尽美遗著与研究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20]张太雷:《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上之意义》(1924年10月8日),《张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78页。(www.zuozong.com)

[21]蔡和森:《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1922年5月1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2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1922年5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72-73页。

[2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页。

[2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134页。

[25]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见朱文华著:《终身的反对派》,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26]李颖著:《陈独秀与共产国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27]朱洪著:《陈独秀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28]同上。

[29]《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113页。

[3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

[31]中共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救国报》,1935年10月1日,第10期。

[32]周恩来:《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739页。

[33]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1936年12月28日。

[34]《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35]《中央日报》1937年7月19日。

[36]杨奎松著:《中国国民党史——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页。

[37]《中国抗日战争史》(中),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

[3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444页。

[3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3页。

[4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4页。

[41]同上书,第466页。

[4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页。

[4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5页。

[44]郭贵儒著:《从繁盛到衰败——大陆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