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革命军队。为建立革命军队,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时,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得到孙中山的响应。在筹建黄埔军校时,中共中央就指派沈定一、张太雷参加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私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军事,争取援助,获得苏联政府派军事顾问,给予经费、枪支弹药、通信器材等援助。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5月,黄埔军校(当时称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开学,中共委派共产党员张申府担任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1月,挑选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建立军校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指导军校教导团的政治工作。这套政治工作制度,以后逐渐被推广到广州革命政府统辖的其他军队中。那时,一批共产党员在这所军校各级岗位上担任骨干。如,胡公冕任卫队长,茅廷桢、金佛庄、徐成章、严风仪等先后任学员队长、教导团党代表。在这同时成立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以徐成章为队长,廖乾五为党代表,周士弟为副队长,实际上共产党员掌握着这支部队。中共还从各地选送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在第一期学生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就占学生总数的1/10。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逐渐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从而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会议认为,在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张作霖已建立“反赤”联合战线向国民军进攻,所以,“现在的时局,实在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的关头。固然应该在北方努力集中一切革命势力来抵御帝国主义的反攻,然而根本的解决,始终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北伐,“而北伐的政纲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30]
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这时直系吴佩孚控制着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直隶的保定一带,约有兵力20万人。直系孙传芳割据着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兵力20万人左右。奉系张作霖占据着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和北京、天津地区,连同受他节制、统治山东的张宗昌的军队在内,有兵力30多万人。其他各省还有许多小军阀。而国民革命军只有八个军,兵力仅10万人左右。从双方总兵力的数量来看,北洋军阀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北洋军阀的统治已失尽人心,内部又存在深刻的矛盾,这就为北伐军提供了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机会。(www.zuozong.com)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进入湖北后,军阀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终于在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曹渊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同时,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北伐途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运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利保障。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来。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