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一批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铜材综合加工企业。在薄弱空白细分子产业布局多家专项优势明显的加工企业,通过旧动能提档升级和新动能注入培育双轮驱动发展,进一步丰富铜材精深加工产品,使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完整,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声誉的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企业,行业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集群骨架初步搭建;到“十四五”末,将重庆建成在全国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铜加工产业基地,铜加工产业总投资达670亿元,产品覆盖铜板带、铜杆线、铜管材、铜箔、铜粉末和铜基新材料,工艺技术先进、体系结构完整、品种类型齐全、规格型号多样、产品性能优良。
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是: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使得铜加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产品分工明确的产业组织体系。全市铜材年加工能力达200万t,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其中,铜板带子产业销售产值达到177亿元,铜线子产业达到217亿元,铜管子产业达到180亿元,铜箔子产业达到93亿元,铜粉末子产业达到172亿元,铜基高精尖新材料子产业达到134亿元。
——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替代进口的铜材产品品种。铜粉末子产业形成优势,铜板带、铜杆线、铜管材子产业特色鲜明,铜箔、铜基新材料子产业具有市场影响力。高端铜加工材料销售值在行业销售产值中的占比达到25%,高精密度镀锡铜带销售产值占铜板产品的10%,高性能铜合金镀膜丝线材销售产值在铜线细分子产业中的占比达到5%,厚度10μm以内的高档锂电铜箔/电解铜箔销售产值占铜箔产品的50%。(www.zuozong.com)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围绕集成电路用铜合金带材、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材料、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用抗冲击耐腐蚀铜管等关键高端铜材料,以及铜加工关键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培育提升创新能力。行业“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5%。新培育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设公共研发平台10家以上,产学研创新载体100个以上,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人才建设取得新进步。做好铜加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从一线普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技术研发团队,再到高级管理人才的梯队体系。打造与铜加工产业发展相适应,规模合理、结构优良、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院所和骨干企业建成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技术创新平台。
——绿色生产取得新成效。广泛采用环保工艺,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水平。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控,节能降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重点企业每吨铜材直流电耗下降到12500kW·h时以内,硫利用率超过97%,余热基本100%回收利用,废渣100%无害化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