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内蒙古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内蒙古文化发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下将简单介绍内蒙古现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安代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内蒙古文化发展

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了“草原文化”工程,创造性地提出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并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重大思想,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草原·文明之行”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如今历史上内蒙古许多文化传统都被保留下来,有的甚至是世界或国家的文化遗产。以下将简单介绍内蒙古现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安代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安代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嬉笑怒骂,不拘一格。近四百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渐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近年来,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罗斯图瓦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至迟在蒙古族形成前后就已经产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抢救和保护“呼麦”这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使它免遭灭绝之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格尔”。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胡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有短篇、中篇和长篇之分,尤以长篇最为引人,《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即《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忽必烈汗》、《黄金史》、《西汉》、《元史演义》、《青史演义》、《白音那元帅》、《春秋战国》、《大西梁》、《北辽》、《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乌力格尔节目的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源于民间故事,如《太阳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艺人创作,如《青史演义》;有的源于民间叙事诗、叙事民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有的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创作,如《红太阳》、《烟酒之害》、《整齐的林落》;还有的从汉族相类形式或文学故事移植改编而来,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金花夺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的新节目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儿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打虎上山》、《连心锁》、《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创业》等。

历史上穿梭于内蒙古大草原和东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乌力格尔艺人可谓群星璀璨。知名者有清代的旦森尼玛、白音宝力告、绰邦、叁不拉、萨仁满都拉、贺力腾都古尔、白坦奇、乌日塔那斯图和席恩尼图,民国时期的扎那、金宝山、常明、蒯莽、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温都苏、札木苏和希日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琶杰、毛依罕、扎那、道尔吉、却吉嘎瓦、劳斯尔及包良、来喜、乌力吉桑、孟邦柱、仁钦、舒林、特格喜巴雅尔、德木希格、甘珠尔、元宝、特木尔高勒、孟根敖拉,等等,都以乌力格尔表演艺术的高超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不同流行地区的乌力格尔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在科尔沁草原,“胡仁乌力格尔”较为发达,历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则移植编演汉族故事较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剧”等新的艺术样式。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们心目中,乌力格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搏克比赛在悠扬热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从事搏克运动能发展力量、灵敏度、速度、耐力等方面身体素质,并能培养人的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格。现在,搏克已成为蒙古族农牧民群众辛勤劳作一天之后进行娱乐的方式,同时它又是“那达慕”的重要内容。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群众性盛会,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具有代表性。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今天,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www.zuozong.com)

摔跤是那达慕的重要项目,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比赛前先推一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每个参赛运动员都有奖。每次那达慕大会都要举行赛马、射箭等活动。赛马分速度赛马(跑马)、走马、颠马三种。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蒙古族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长调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与草原文化类型最强有力的传承与保护。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这些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科尔沁潮尔史诗科尔沁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地区尚存的唯一一种活态传承的长篇史诗。“潮尔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尔演奏法”和“实音演奏法”。其内容讲述宇宙转换,世界沉浮的故事,阐述人类物种的起源,思想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建构等内容,表达了人类讲求真理、主持正义、维护和平、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科尔沁潮尔史诗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兴安盟一带,是蒙古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科尔沁潮尔史诗用一种叫潮尔的古老弓弦乐器伴奏,由专门史诗艺人——潮尔奇,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内容讲述天神脱胎下凡,生长为可汗和英雄,与危害人间的恶魔——蟒古思进行战斗,保卫家乡、捍卫和平的故事。2008年6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申报的“科尔沁潮尔史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阳等县。人口4132人(1982年统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通用汉文。鄂伦春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体的“赞达仁”、歌舞曲“吕日格仁”、宗教歌曲“萨满调”等。鄂伦春民歌常常即兴填词演唱,只有非常优美的传统民歌有比较固定的歌词和曲调。民歌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赞达仁”,“赞达仁”多指山体民歌,包括各类小调,具有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宏的特点。民歌歌词大量反映的是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和婚姻爱情,除此之外,还有在劝酒、定亲、出嫁、祭礼等场合唱的仪式歌。赞达仁鄂伦春族民歌中主要的音乐形式。在鄂伦春语中,赞达仁的词义本身虽然是指山歌小调类型的民歌,但也泛指歌舞曲以外的一切民歌。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悲歌、情歌、儿歌、摇儿歌等。赞达仁有无词和有词的两种形式。无词的节奏较为自由,只用衬词“哪衣呀,哪耶希哪──斯耶”等填充曲调。这类歌即兴性强,音调高亢刚健,如:有词的节奏规整,结构方整对称,有时将这两种赞达仁连起来唱一些叙事性的内容。吕日格仁鄂伦春族民间歌舞。人们手拉着手,随着吕日格仁的节奏前后摆动,在原地或沿圆圈踏步。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多。吕日格仁歌曲衬词多样。有些吕日格仁和赞达仁相似。一般说来吕日格仁情绪活跃,节奏便于舞蹈,结构短小方整,有的只有一个乐句。歌舞进入热潮时常常唱出一些力度较强的、有节奏的呼号衬词。萨满调兼有歌唱、舞蹈、叙事的特点。它的节奏多变,衬词特殊,音调富于表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鄂伦春族民歌的古朴风貌。鄂伦春族民歌多为五声羽、宫调式,其次为徵、商调式。五声音阶中的偏音多作经过音使用。在黑龙江黑河地区的鄂伦春族民歌中有六声音阶出现。鄂伦春族民歌多为单乐段,由两句或四句构成。旋律以连续四、五度大跳音程进行为典型乐汇。节奏有二拍、四拍、三拍等,亦有不规则节奏及混合拍等,但散板极为少见。鄂伦春族民歌的传统唱法中,长音一般平直,无颤音或波音,只在开头和结尾有装饰音。歌曲变体较多,一曲多词现象相当普遍。歌词多采用头韵,音乐和歌词结合自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伦春族民间音乐得到发掘和整理。反映鄂伦春人民新生活的歌曲《鄂伦春小唱》、《鄂伦春姑娘》等受到群众的欢迎。

除了以上这些,在内蒙古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如爬山调、漫瀚调、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成吉思汗祭典等等。近年来,新兴的内蒙古文化企业,逐渐意识到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努力打造本地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区域内一些产业门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推动了内蒙古各地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文化资源逐步深入挖掘,有效整合。随着人们收入的稳定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拓宽。使得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些年来,内蒙古经济实现了高速、稳定、可持续协调的发展。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激活了消费需求。另外,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完善。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而依躯内蒙古丰厚的草原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高质量的保护和开发,从而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无疑成为内蒙古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首选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