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从《雷公炮炙论》到现代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从《雷公炮炙论》到现代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2008年,该书入选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是一部制药专着。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清末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为此书最早辑佚本,收录佚文180余条。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从《雷公炮炙论》到现代

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100余种药物的炮制,他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治削,极令净洁。”由此可知,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该书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在总结前人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将整个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其中,蒸又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为临床用药的炮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十四卷,明万历十九年(1591)内府写彩绘稿本,是中国现存彩绘药图最多最完整、内容最独特的稀世本草图谱孤本。
全书分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10部,计有彩图1193幅(缺失65幅),药材957种。彩图部分,主要描绘药的形态、炮制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文字部分,主要解析药名、性味、功能、产地、别名等等。在多数药物的文字部分后,还配有琅琅上口的七言歌诀,归纳此药的性味功能。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炮制为题材的专门图谱,《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展示了炮制方法的十八般技艺,包括净选、干燥、切制、粉碎、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以及一些特殊方法,这在古代本草插图中极为罕见,是中药炮制技术的珍贵遗存。书中记载众多的炮制器具也值得称道,有刀具、粉碎器、锯、各种锅、炼丹炉、炉灶、盛器、蒸笼、蒸桶、药秤、笊篱、晾药架等等,
据《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目录,该书原为14卷,中国中医学院图书馆现存13卷。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专家对该书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使本书来源清晰,价值凸显。上海辞书出版社倾力再现珍本原貌,仿真影印。2008年,该书入选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唐代,中药炮制更为人们所重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书中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并记载了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在宋代发展较快,宋政府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炮制技术专章,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www.zuozong.com)

《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420—479),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是一部制药专着。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清末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为此书最早辑佚本,收录佚文180余条。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计收载原书药物288种,校注详尽,书后附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了当代《雷公炮炙论》辑佚、研究的最高水平。

上海石印出版的《雷公药性赋解》

《雷公炮炙论》,刘宋雷敩撰著、清张骥补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骥(1874—1951)编辑的《雷公炮灸论》,张骥,名先识,字城甫,四川省双流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