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历史悠久,尤以麻姑山闻名东南,引来道家来此炼丹,最早到麻姑山炼丹的是浮丘公,随后葛玄、葛洪也来此炼丹。
葛元,即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的从祖父,人称太极葛仙翁。先于閤皂山修道,后遨游山川,周旋于麻姑、括苍、南岳、罗浮诸山。《神仙传·葛玄》将葛玄描述为一个师从左慈修习《九丹金液仙经》,常服饵术,长于治病,行符敕鬼,善于神变,最终尸解的术士。
葛玄来麻姑山炼丹,《麻姑山志·泉源》有记载,“葛仙丹井,在育英堂之右侧”。就是说,育英堂前面的那口水井是葛仙当年炼丹用过的水井,至今水质上等,清澈见底。
许多典籍都把葛玄描绘为一个炼丹成仙、白日飞升的仙人,很多地方都传有其炼丹飞升之处。麻姑山也不例外,也有他的飞升处。《麻姑山志·峰峦》记载:“葛仙峰,仙人葛元上升之所在,殿前左侧高峰是也。”葛仙峰就是现在双龙湖南面的山峰,是葛仙在麻姑山炼丹以后的飞升之地。
另一位“葛仙”叫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颇丰,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选择来麻姑山炼丹自有他的道理,平庸之辈难以猜测,他选用麻姑山“神功泉”水炼丹的记载也散见于多种史籍。据明代建昌府同知陈克昌《神功泉葺亭记》载:“所谓神功者,山顶有灶,昔葛仙炼丹之井,故名。”
从史料可以看出,葛玄、葛洪两位“葛仙”使用过麻姑山两处泉眼的水炼丹,在育英堂下面的水井练过丹,用“一勺之多”的水炼过丹。宋人有一首写葛仙炼丹的诗:“暇日肩舆上翠微,烟光峦气湿人衣。桃花片片随流去,岩漏泠泠作雨飞。丹井稚川成药处,双峰滕子读书基。观音阁上清风爽,拟我诸公吟未归。”这首诗写的是葛洪炼丹。(www.zuozong.com)
唐代邓思瓘(650—739),号紫阳,临川人,隐居麻姑山修行,传道、炼丹、制药。邓延康(774—859),临川人,隐居南城麻姑山修行,传道、炼丹、制药。
白玉蟾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拜师学道。他25岁时“曾得高宗皇帝赐御书十轴”,被尊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金丹派南宗创始人。中国台湾学者南怀瑾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说:“南宗丹道至于北宋末期,负传承的道统者,即是白玉蟾。”他也慕名来麻姑山炼丹,而且待的时间还不少。
《正德建昌府志》关于“惠民药局”的记载
《白真人文集》记载:“嘉定甲申(1224)孟秋,南城一带大旱求雨,白玉蟾在麻姑山作《喜雨堂记》。”在清代《麻姑山志》中留有白玉蟾在山上写的一序(《麻姑山仙坛集序》)、一赋(《麻姑赋》)、一诗(《麻姑山》)。他在《麻姑山仙坛集序》中写道:“尝拜元通之殿,陟齐云之峰,追忆青城洞府之高深,遥睇蓬莱弱水之清浅;礼王蔡二真之仪,而企七月七日仙会之神风;瞻浮丘三应之祠,而仰王郭二仙寻师之芳躅;操瓢酌葛稚川浴丹之水,炷香附邓福唐遗简之坛。……读鲁公地气殊异,江山炳灵之文而勇进,蹑武群仙之步,则今日仙之集,岂曰小补云哉”。《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说:最后白玉蟾“解化于盱江。”也就是说在南城盱江一带去世。
宋代教育家袁燮的《建昌军药局记》对建昌军的药业市场有很高的评价
尽管民间喜欢谈论葛玄、葛洪、邓紫阳、白玉蟾等人的炼丹故事,但是那些“仙人”遥远的炼丹术,不可能对南城药业有过影响,也不可能有“悬壶济世”的功能,更和建昌府的中药市场无关,只能是一种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