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江油也有“建武小学”

四川江油也有“建武小学”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编《江油县志》里面有记载:“光绪三十一年春,中坝江西会馆主办的建武小学招生开学。民国七年秋,中坝镇江西会馆抚州七姓族长商建私立昭武小学。民国十五年2月16日,中坝江西会馆出资创办私立中坝豫章女子小学开学。”无疑,这个“建武小学”就是指南城人办的小学。“昭武小学”也就是抚州人办的小学。淸光绪二十四年11月3日,出生于江油中坝镇一个中药材商人之家,幼年就读于江西会馆私塾。傅子东在建武小学上学,是“会内

四川江油也有“建武小学”

梅开丰先生在《江西建昌帮中药业史》中提到:“药店以门市售中药饮片、丸散膏丹为主,多以前店后坊(加工、炮制、制剂场所)或前店后堂(医生坐堂行医)的形式出现。栈、行以面向外地批发为主,店以面向本地为主。老板有独资、合资两种。独资者常是巨富之家,以自家资本独资经营。合资者是几人或几十人合股,聚集庞大资本,联合经营。不少老板本身就是庄客,为采购到上等道地紧俏的药材,长年在药材口岸、集散地、原药地坐庄,如汉口上海、广州、重庆、香港、安国、营口、禹县、江油等地做买卖。”

江油,位于四川西北部,是四川附子的主要产地。江油的附子质地优良,深受我国中药行业的青睐。南城在清代就有人到这里“坐庄”采购,我联系到江油有关同行后,于2017年6月8日到达江油一探究竟。江油地方史专家张杰先生向我介绍,江油是四川西北部的中药产地,县城(中坝镇)东有涪江,西有昌明河,是一个重要码头,过去常年接待背子客、骡马帮,药材山货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坝市场,自古以来便是川西北山货和中药材的集散地。陕、甘、宁、青、赣、闽、浙、贵、湖广等地的客商云集中坝采购,解放前中坝的药材行、栈有40多家。张先生说,古代外地人跋山涉水来江油,就是采购药材。江油的附子很有名,中药界有句话说,全国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其他如杜仲、五倍子、川白芷、薄荷、赤芍等都是江油特色中药。

张先生告诉我,江油县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江西会馆。我有点摸不到边了,古代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县城(现在是县级市)怎么会有三个以上的江西会馆?在1983年江油《文史资料选辑》里面,有一篇姚叔平的文章《私立建武女子中学》,发现有“江西会馆内建武公所及建武小学部分房舍为校址”的表述,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江油的江西会馆只有一个,里面又以地方名称设立了几个“公所”,如建武公所、豫章公所、抚州公所和临江公所。因为都是江西人,又都在江西会馆这个大招牌下,一般江油人就把这几个不同地名属性的“公所”都叫成了“江西会馆”。这样一来,张先生说的有几个江西会馆就好理解了。

新编《江油县志》里面有记载:

光绪十一年(1905年)春,中坝江西会馆主办的建武小学招生开学。

民国七年秋,中坝镇江西会馆抚州七姓族长商建私立昭武小学。

民国十五年2月16日,中坝江西会馆出资创办私立中坝豫章女子小学开学。”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几个小学都是“江西会馆”里面的各个地方“公所”所为,学校名称建武、昭武、豫章是各自的属地地名。

《江油县志》对建武小学、建武女子初级中学,抚州昭武小学的记载

南城在北宋开宝二年(969)设立建武军,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建武军为建昌军,明洪武二年(1277)称建昌府。无疑,这个“建武小学”就是指南城人办的小学。

抚州唐朝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杨吴(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升为“昭武郡”。“昭武小学”也就是抚州人办的小学。(www.zuozong.com)

“豫章小学”也就是南昌人所办。

因为都是江西人,也就出现了多个所谓江西会馆的说法。几个“公所”的创立年代一时难以考定,值得一提的是,建武小学建校最早,也就是说当时有不少南城人在这里居住,才会去办一所以家乡老地名为校名的学校,这和铅山县的建昌会馆(盱江会馆)也命名为“建武小学”相同道理。南城人到底从什么时间来到这里一会半时也难说清。沙洲镇余家墩《危氏八修宗谱》中有记载:“煜二十六,名荣生,字学才,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五月初七午时,娶周氏,早殁,蜀地贸易,续娶彼地之女。姓氏年庚未详,生二子。”一个南城人千里迢迢到“蜀地”来做什么贸易?估计也不会是危荣生孤身前往,只是尚未发现还有那些文字记录的存在。从南城清代发达的药材市场历史状况来看,自然会想到是做药材生意,到这里来采购道地药材,而别无其他。

所有会馆(公所)的房子都被新城建设所代替,在江油市政府楼上,张先生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楼房说,那就是“建武小学”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作为“教工之家”。我站在窗前望着那一片楼房思绪穿越时空,仿佛看见了那么多的南城人操着家乡口音,在会馆公所、在建武小学里面进进出出……

查阅江油《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对建武小学有记载:“馆内建洋楼一栋,平房十余间,洋楼办高级班,平房办初级班,设陈列室、图书室、保管室、教员寝室于会馆旧房舍内……建武小学自成立到停办共计44年。”这个描述只是民国时期的情景,清代的学校规模如何,没人知道。

建武小学曾经培养出了一位江油名人——傅子东。中国·江油网介绍,傅子东,学者,语言学家。淸光绪二十四年(1893)11月3日,出生于江油中坝镇一个中药材商人之家,幼年就读于江西会馆私塾(建武小学)。民国七年(1918),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专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民国十一年(1922),回国,与李大钊朱德、陈毅、吴玉章、李一氓等共产党人多有交往。民国十三年(1923),杨森任四川督理,傅就任督理公署秘书,兼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校长。民国十六年(1926),任武汉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民国十七年(1927),任中山大学教授。后因政局迭变,他蛰居上海从事翻译著述,汪伪南京政府成立时,拒绝出任伪职。民国三十六年,回到故乡四川江油,协助中共地下组织做统战工作。江油解放后,出任川北行署教育厅副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52年,调北京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唯物论于经验批判论》《欧洲哲学史》《近代资本主义进化论》《大战后欧洲经济概况》。20世纪40年代后,出版《傅氏白话文法》《古代汉语语法大纲》《现代汉语语法大纲》等。1972年,他不幸去世。

江油《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有关建武小学情况的记载

江油《文史资料选辑》第六集姚叔平《建武小学的诞生》一文中记载:“成立初,不收学费,茶水、灯油、住宿等费全部豁免,会内子弟则供给膳食,毕业后,升学者按级发给奖学金,中学每期十五元,大学每期二十五元,留学生如傅子东一次补助白银五百两,姚勤如补助大洋五百元,姚次恭留日资助二百元。”可见当时南城在江油的商人很有点经济实力。傅子东在建武小学上学,是“会内”子弟,该费用必定是南城公所捐助的。资料显示,傅子东出生在江油“中药材商人之家”,江油是他的出生地,傅子东是“建武”子弟无疑,也就是说他的父辈是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人。

对于药材交易情况,文史记录很欠缺,一般人也说不清楚具体的商号和交易情况。在文章《解放前的中坝“同兴昌”药号》里面,记述了有蔡行恭、蔡达三、蔡德鑫、蔡行义、蔡由端、姚静山、姚岸雄七人共同在民国十八年(1929)开设“同兴昌”药号。药店规模在中坝镇屈指可数,前店后坊,店铺门面三间,后房20余间,是仓库和炮制药物的地方,还有客房铺位20多个,左右两边有花园,可惜文章没有说明这几个人是哪里人,但是有一点可以值得商榷,应当不会是本地人,因该文作者写于20世纪80年代,距离解放前才三十几年,如果是本地人,一定会表述得很清楚。如果是外地人就不一定了,或许解放前夕回了原籍。那么他们到底是南昌人、抚州人、南城人,还是樟树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张先生还带我去了太平镇的边界沟村。江油县的危姓都不多,这里有几十户危姓的江西人,几个老人坐在一起谈起自己的字行派系,一共有20个字,轮到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八代,一百五六十多年了。但是,老人们只知道祖先是来自江西,不知道具体的地方。

江油,那么遥远的地方,古代建昌府的药商跋山涉水来到那里采购地道的中药材,而且立足几百年,他们在这里繁衍后代生根开花,现在的后裔都成了地道的四川人。历史像一条长河,静悄悄地流过,身后留下的那些故事,让后人慢慢去评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