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口的建昌会馆与宁家药店往事

河口的建昌会馆与宁家药店往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想不到江西省铅山县的河口镇还有这么一个气势恢宏的建昌会馆,又名盱江会馆。商界则称河口为“八省码头”。南城商户建造的建昌会馆是至今仅存的几处会馆中最高档的一处。原铅山县常务副县长、77岁的刘蔼庭先生说,河口古镇上的人把南城商人称为“建昌帮”。刘蔼庭先生还说,他知道河口有南城人宁家兄弟俩开的“寿康堂”药店和“厚德堂”药店,在河口负有盛名。这两家药店至今还有后人在河口。

河口的建昌会馆与宁家药店往事

想不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还有这么一个气势恢宏的建昌会馆,又名盱江会馆。盱江,古人把它作为建昌府的雅称,建昌府驻地在南城,盱江会馆是南城人所建,也可以说是南城会馆。铅山县博物馆钟馆长告诉我,根据文物部门考证,这个会馆的建设年代是乾隆二十四年(1749),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想象,有实力去建设这样一个会馆,说明南城商家在这里的人数不少,经济力量雄厚,南城人在河口经商的历史经营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代。

建昌会馆占地有几千平方米,前后两个门,北门位于三堡街青石埠弄87号至89号,匾额为“盱江会馆”,正对信江码头,是后门。南门位于人民路89号,匾额是“建昌会馆”(被毁),南门是会馆的山门(前门)。会馆山门高大气派,第一进为大厅,两边是回廊走马楼、厢房,过天井为第二进厅堂,第三进为戏台,最后面是寝殿和客房,大厅石柱子是整根的完整青石。

在会馆的山墙上挂了一块简介:“建昌会馆,清乾隆二十四年(1749)旅河建昌府士商筹建,内祀旌阳许真君,嘉庆十三年(1808)合郡建昌府籍士商重修,由照墻、大门、戏台、院内场地,两廊走马楼,享堂,后寢,和两侧生活居屋等建筑群,整个建筑宽敞壮丽,描金雕刻裝饰棈美。”建昌会馆还办了“建武小学”,专门为南城籍贯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建武”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建武”是在南城县最早设立的“市级”行政区划名称,北宋开宝二年(969),南城设立建武军,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建武军为建昌军,明洪武二年(1277)称建昌府,建昌府名称一直延续到清末。无独有偶,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四川省江油县江西会馆内设的建昌会所,也独立设有“建武小学”。古人热衷于家乡的古地名,这是一种怀念,一种乡愁

铅山县的河口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河口镇在铅山河和信江交汇处,水运十分便利,自古就是重要码头,是闽、浙、赣、皖、湘、鄂、苏、粤等地百货集散地。河口镇也成为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的江西四大古镇。各路商贾纷纷在河口开号设庄,进行商业交易。《铅山县志》载:“河口之盛,由来久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民谣说:“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商界则称河口为“八省码头”。

建昌会馆大门(南门)位于人民路89号

在会馆的山墙上挂的一块简介

从河口翻过武夷山,是进入福建的一条陆路通道,到福建浦城、崇安一带的货物在这里改为陆路运输,崇安有专门到河口的挑夫,叫“崇安担”,浦城也有专门到河口的挑夫,叫“浦城担”,建昌府的药商在这里搞批发转运,就是靠这些崇安担、浦城担把药材转运至福建。

北门位于三堡街青石埠弄87号至89号,匾额为“盱江会馆”,正对信江码头,是后门

盱江会馆匾额

河口的明清古街,由东向西沿信江南岸而建,全长2500米,街道宽约4米。路面用长条青石和麻石铺砌而成,街面石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古代沿江十多处码头泊船,有时多达几百艘,有“船到三日不能靠岸”的说法,可见当年河口商贸之繁华。作为商贸古镇,明清时期的河口有山陕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浙江会馆、南昌会馆、建昌会馆、临江会馆、瑞州会馆等数十个会馆,各地商户在这里设驻会馆便于贸易。南城商户建造的建昌会馆(盱江会馆)是至今仅存的几处会馆中最高档的一处。钟馆长说)1984年、1985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吴光祖两次测绘建昌会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会馆厅堂的藻井

一首古诗《古河口》是这样写的:“浮桥清水绿,河口鹭鸶鸥。赤岸红霞地,狮山卧久修。船岸青石埠,盱江会馆头。鹅卵石水釉,三堡客人稠。初一晓月勾,闽语夜声留。十五门庭夜,淮扬话里流。舟里淮扬语,舟外闽腔喉。”从这首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盱江会馆是占据了河口信江的一处重要码头位置。

原铅山县常务副县长、77岁的刘蔼庭先生说,河口古镇上的人把南城商人称为“建昌帮”。他也是南城人,民国时期他父亲刘佩行就是在河口做药材生意,药店字号叫“元易祥”。他说南城人在河口主要是做药材生意,也有少部分人是做纸张生意,因为铅山产“连四纸”,是上好的一种书写纸张,受到书画界、印刷界的青睐。

刘蔼庭先生还说,他知道河口有南城人宁家兄弟俩开的“寿康堂”药店和“厚德堂”药店,在河口负有盛名。这两家药店至今还有后人在河口。记得南城供销社的郑光辉先生生前回忆,1936年他二外公就是在“寿康堂”中药店做坐堂医师,河口的中药业和南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www.zuozong.com)

我联系到了“寿康堂”的后代宁明伦先生,他已经76岁,老家是南城浔溪乡古塘村砖库村小组,村子里的那栋宁家老房子是他家里的祖业。前些年,他们还到南城看过自己的祖屋,因为这里出了南城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组长宁元勋烈士,祖屋已经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宁明伦先生的新修《家谱》记载:宁明伦的曾祖父宁容祖有两个儿子,老大宁煌宾(字嗣武),老二宁衍宾(字格祖),都来到河口开药店。老大宣统三年(1911)来到河口开药店,商号叫“寿康堂”。老二宁衍宾是前清秀才,清宣统二年(1910)来河口,比老大早来一年,他在新弄里开设“厚德堂”药店。宁明伦先生说,他的重祖父、“厚德堂”老板宁衍宾热心教育,曾被推选兼任建武小学的校长。他小时候曾经在建武小学读过书。

宁衍宾的曾孙女、铅山县政协副主席宁静介绍,宣统二年(1910年),宁衍宾举家(宁衍宾夫妇及儿子)从原籍南城老家迁来铅山县河口镇新弄里居住,开设“厚德堂”药店。“厚德堂”药店有副门联:“厚培元气,德动天心。”“厚德堂”药店聘请过名中医董云阁先生坐堂。随着营业的扩展,于民国22年(1933年)迁至当时河口镇黄金地段二堡大街继续营业,直到民国26年(1937年)宁衍宾病逝。

河口老街

宁衍宾之子宁石卿,字半农,生于1900年,11岁时随父母来河口,租住在河口镇药王庙。宁石卿也是爱好教书,1922年结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并举办“家庭教育馆改良私塾”。宁石卿虽然是出自祖传的看病兼卖药的药铺,自己也从小习医,可是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开药店和行医却不感兴趣。在其父亲宁衍宾病故后,他将药店委托店员经营,虽然在自家的店门口挂上“宁石卿医寓”招牌,自己却依旧从事私塾教学。

南城供销社郑光辉先生自传手迹,外婆要他去河口“寿康堂”学徒

在宁石卿手中,基本上把药店作为照顾同乡就业场所,凡遇同乡中有无人雇请者,来找他的,他会收留下来。厚德堂药店常年雇请店员2—3人,学徒1—2人,有时店员有5人。有一名叫徐禄田的店员,年过半百,连基本的药价都算不出来,也被长期留用。宁石卿不理店务,一心教书,致使药店经营不善,每年还得靠教书收入予以贴补。直到解放后取缔私塾,宁石卿才安心从事行医和经理药店。1954年初,他响应合作化的号召,利用家中的店面,邀集了徐宗岐、黄感民、关甸侯、余筱园、简老四等老中医和中医外科胡仕翘等同仁,组建了河口镇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宁石卿被推举为所长,以后还开了中药门市部。1956年,药店参加公私合营。1957年9月,宁石卿患肝硬化在铅山家中去世。宁石卿从事私塾教学30年,还担任过建昌会馆的“建武小学”校长十年。为此,铅山县县长杨庆珊和上饶行署专员王正公曾经赠送牌匾“乐育英才”,以资鼓励。送匾之日,河口镇所有公私立学校师生举行游行庆祝。

河口老街的码头台阶,因为修建了防洪堤,遮挡了河道

铅山宁家世系表

“寿康堂”牌匾

宁明伦先生说,他的祖父宁煌宾是宣统三年(1911)来到河口,民国二年(1913)在河口郑家街(今复兴北路)开设“寿康堂”药店,其子宁维震于1912年诞生在“寿康堂”药店。民国二十二年(1933),宁煌宾病逝,由儿子宁维震继承父业。宁维震一直从事药店经营,民国三十五年(1946)因患病,靠其妻子杨月仙维持药店生存,养大五子二女。杨月仙是铅山县新滩乡人,生于1910年,其父是当地有名的武师杨克镇(新版《铅山县志》记有其事),杨月仙继承了父亲的武术技艺,有跌打损伤推拿接骨技术。“寿康堂”药店坐落的地段好,店面宽敞且常年由名医姜渭文坐堂诊疗。杨月仙善于经营,从不轻易更换店员。她家的店员都是一二十年的老店员,对药店感情颇深,视店如家,药店效益不错,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宁家的子女都与药业无关了。

《铅山县志》记录南城在河口的纸张大户罗盛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