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梅氏是建昌府一个居住久远的家族,早在宋代就在南城居住,南城古代有关于文献和梅氏家谱均有记载,梅氏兄弟后来分居河东、河西。所以,南城梅氏又分为“东河梅”和“西湖梅”,形成了两本谱系。东河梅(民间也称东湖梅)居住在河东、东港一带,西湖梅居住在南城西隅,古西湖一带。《盱江西湖梅氏族谱》有“宋淳佑九年(1249)隐士梅仲达始居西湖旁”的记载。清道光《南城县志》也确认了这件事,“昔梅氏聚族世居湖畔,称西湖梅氏”。梅氏家族在西湖旁边建了“亭阁数十楹,环植竹木花卉,造小舟,种菱荷”,为城西胜景。明代状元张升曾写诗赞美南城西湖之美:“天开一鉴古城西,潋滟烟波二里堤。晓日莎平鸡舞,春风花落鹧鸪啼。菰蒲深处鸣箫鼓,杨柳阴中过酒旗。欸乃数声林外曲,满船剩载月明归。”居住南城1000多年的梅氏家族真可谓老南城人。
清代康熙年间,“东河梅”出了一个大人物梅之珩。梅之珩(1649—1734),字左白,号月川。康熙辛酉科(1681)江西解元,康熙乙丑科(1685)进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出任顺天学政,后又任江南乡试正考官。康熙五十二年(1713),梅之珩任詹子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一级。梅之珩通今博古,康熙令其纂修《三朝国史》《康熙字典》《毛诗衍义》《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渊鉴类涵》《广群芳谱》等书。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梅之珩在朝任职已四十年,他向朝廷呈请退休,“古人七十悬车,今愈其三矣”。康熙把他召入内宫,还要挽留他“勉力供职”。可见康熙对他的器重非同一般。是年冬,康熙驾崩。“雍正元年(1723)三月二十七日,恭送梓宫至山陵,返至京邸、陈情告归,得以原官致仕。”梅之珩回到了南城,虽然年已七十有三,但身强体健,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捐资组织梅氏子孙创建宗祠,与族人共祭先灵。他教导梅氏后辈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造就了梅氏家族后人从事医药事业的人层出不穷。
包长青与家人在贵州铜仁的合影,中间为包长青夫妇,右一为大女儿牵弟,左一为三女儿赛玉(李延生的母亲),左二为二女儿桂英(梅开丰的母亲)
包长青在照片背面的题字:“江西建昌府东港包长青主人题,摄影于贵州铜仁中南门本号内之花园前,全家福相片。民国十年岁次辛酉正月上元日。”
铜仁中南门照片
梅之珩的老宅还保留在建昌镇河东大德桥东侧河畔,房子不大,门首题有“宫詹第”三字,门头保留完好,距今已经有293年的历史。进入大厅,上有横匾,“文革”中被铲或被石灰涂过,文字依稀可辨。今房屋虽早已易主,仍能保存基本结构和题匾,实属不易。
右匾题书为“进士”
右款:巡囗等处地囗兼理军务囗部尚书加囗正一品都察院右都御使加囗
左款:康熙乙丑科赐进士梅之珩
左匾题书为“解元”
右款:大主考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秦松林
内阁中书舍人郑载囗
左款:康熙辛酉囗
中间匾额为“(昭)世清华”
右款:囗囗尚书李光地囗(康熙皇帝的近臣文渊阁大学士、人称李相国的李光地书写了这块匾额,非常珍贵。)(www.zuozong.com)
左款:(被铲除了)
铜仁中南门老街照片
据梅开丰先生说,太祖梅之珩居京城为官,回到南方以后,子女一支居住江苏常州,一支在闽赣。他大伯、五叔、及堂叔在南平、光泽、广昌等地开药店。姑父邵兆鼎在福建省建瓯县房村开药店,母系几个外公辈,舅姨夫辈在南城、南丰、抚州等地经营药材,他们在湘、黔一带一面经营药店,一面采购药材运往南城。他外公包长青先生家住东港,跟随五太外公在湖南常德开药店,后来去了贵州铜仁县中南门开设同善堂药行,做中药材批发生意,至今家里还保留有在同善堂里面的照片。我联系到贵州铜仁市地方文史专家龙云清先生,请他介绍中南门的历史状况,龙先生对我这个遥远的陌生人寻找铜仁“同善堂”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他看了我发给他的照片告诉我,民国十年左右铜仁的社会环境很好,铜仁中南门一带都是商铺,非常繁华,主要经营药材、银器、桐油。铜仁梵净山一带全是产中药材,“黔地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天麻、丹参、金银花、柴胡等全国著名,贵州作为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主产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之一,铜仁是个很大的出口码头。虽然中南门保留了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房产权的变更和城市改造,尽管龙先生多方寻找,也没有找到“同善堂”原址。
在南城县建昌镇河东大德桥东侧河畔有一古宅,门首题有“宫詹第”三字,门头保留完好,这就是梅之珩的故居
包长青存留下来的一张照片很能说明问题,照片后面有包先生的题字:“江西建昌府东港包长青主人题,摄影于贵州铜仁中南门本号内之花园前,全家福相片。民国十年岁次辛酉正月上元日。”包长青在中南门开的店铺看来不小,前有店面,后有作坊,还有后花园。梅开丰告诉我,当时他母亲还小,姨妈曾经说,她们几个姐妹经常会穿少数民族服装和当地的一些同龄人跳那种装有铜钱的竹竿舞,很开心。
在《东河梅氏族谱》中,从乾隆时期到同治年间,也就是建昌府药业兴盛的时期,有不少梅氏家族成员寄居福建蒲城、建宁、将乐等地经营药业的记录,有许多人去世后也安葬在这些地方。在蒲城经商药材的人很多,记录年代一直到民国己巳年(1929),说明他们的子孙已经继承家业在这些地方传宗接代了。梅之珩的长子梅廷隽康熙年间在崇安(武夷山市)当过知县,梅家是否有人跟他去了崇安呢?我到过崇安,可惜没有找到梅氏后人,只是听说南城梅氏在崇安有较大的药店,经历坎坷。《东河梅氏族谱》里面有梅洪恩、梅南桂乾隆年间进入建宁,梅鹏咸丰年间、梅耀荣同治年间进入蒲城等十多个人的记载。
《盱江西湖梅氏族谱》记载,从康乾时期到民国时期,客居福建的有47人,基本都在“上四府”的光泽、邵武、建阳、延平、南平、浦城、崇安、顺昌、泰宁、清流一带。这些梅氏成员称之为“客居”,说明他们都是去了那些地方经商营生,南城人跑福建,尤其是在“上四府”,已经有许多史料证明,就是去做药材生意,做其他生意的极少。家谱中介绍,有个叫梅品贵的人就明确地记载,“品贵,奉池次子,嘉庆甲子(嘉庆九年1804)五月生,出福建洋口学徒未归”。顺昌的洋口当年是非常繁闹的水运码头,南城药商在这里占据很大的份额,梅品贵也自然是到南城人开的药店去当学徒。
《盱江西湖梅氏族谱》记载,还有两人去了云南,“福元,字开轩,逢春次子,乾隆壬申(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月生,客居云南昭通府”,“廷墉,字树屏,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生,居云南”。昭通府辖永善、镇雄、鲁甸等县,都是药材产地。
《盱江西湖梅氏族谱》还记载一家三个堂兄弟的去向。“永,字大富,胜洪长子。乾隆辛酉(乾隆六年1741)六月生,乾隆廿九年(1764)客籍湖北施南府咸丰县双河口。”(咸丰县,今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鄂、湘、黔、渝四省边区结合部。)“谦,字大材,胜渭子。乾隆辛巳(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廿一生。谏,字大生,胜潜次子,乾隆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生,葬福建。”三个堂兄弟,两个去了咸丰县,一个去了福建。梅大才虽然家谱中没有注明去向,但是咸丰县的梅亚辉居然和南城的梅开取得了联系,提供了梅大才墓碑上记载的生年、姓名、地址[乾隆辛巳(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廿一日亥时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二都太平乡港东堡生长人氏],出生日期与姓名同家谱中记载的完全一致。说明梅大才也去了咸丰县,今日咸丰县的梅亚辉是梅大才的第六世孙。
咸丰县也是药材产地,梅大才在咸丰县繁衍的子孙一直居住至今,虽然过去了200多年,通过梅亚辉的努力,终于寻找到了南城的“根”。梅亚辉说,他的先祖从南城来咸丰就是做药材生意,他爷爷就对他说过,他的曾祖父是从南城到咸丰做中医师兼药材买卖。
家谱中梅氏家族部分赴福建人员记载
梅开丰先生的夫人家族也是从事药业生意,学士巷口有一块墙界石碑,主人叫王仲户,是梅开丰岳父王中元的祖父。王仲户是清代南城的大药商,与儿子王梅初在临江府樟树镇经营药业,孙子王中元几个兄弟也在樟树继承祖业开药店,后王中元的几个兄弟又去了南丰、广昌开药店,王中元后来改行布匹业。他的堂弟王更生从事药业,解放后是抚州地区医药公司经理。
梅开丰先生现长居北京,他曾经撰文:“我的家族生活在南方,一个中医药很盛行的地方,人们都叫它药帮之府。当地最大的商业行会就是中药业。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谚:“只只大屋、家家户户都有吃药饭的人。”药业子弟在相亲时享有可以不要看相的优待。就拿我的大家庭来看吧:我家族父母双方可知的有五代十几户人从事中药业。妈妈的外太祖父、五外公,我的外公包长青、舅舅,我的姻家公公南丰县的药号为“美顺利”,姻伯叔,我的大伯、姑母、五叔、堂叔等都是在闽赣两省“建昌药帮”里从事中药业。我外公的药号是‘同善堂’。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理了江西建昌帮的药业史和中药传统炮制法约23万字。少小儿时听到的话题常不离这个行业,我是由三姨送入学校的。她今年已92岁高龄,五一回家前去拜访,她还能滔滔不绝地讲述祖上‘同善堂’的故事。我是在父兄的指导下进入这个行业。中医学院毕业后,在家乡老老实实地干了30多年。由于一些很特殊的原因,我掌握了传统中医药知识,能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结合,中药和草药结合,中医临床和中医食疗养生科普结合,治疗躯体和心理治疗结合,在中药开发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我坚持了一视同仁,对症用药,而且主要是老祖宗传承的一碗汤药治病。”
王仲户南城老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