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论依据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论依据。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
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要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要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要强化实践育人,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
应学习借鉴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通识教育理论等。多元智力理论重视的是多元地看待智能,关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该理论与我国目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契合的。通识教育理论方面,我国当代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她指出: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15]。依据通识教育思想应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举,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2.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政策依据(www.zuozong.com)
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文件是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政策法规依据。在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使建立的标准能够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伴随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包括《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2012年6月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提出了更加深入、系统、明确、规范的意见,为科学地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工作依据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是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工作依据。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公布了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的高职专业目录,2010年教育部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专业类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9个,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专业(技能)方向由原来的470个增加到927个。这些专业目录和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的最基本文件,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依据。作为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它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提出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在专业教学标准中有机融入相应专业的国家或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把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标准的参考坐标,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的质量特征。近几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已在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成功而有效地使用,实现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教育质量管理,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进一步推进专业教学标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2008年教育部在总结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形成了较为详尽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构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参照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