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或者说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构成及其路径。不同国家因其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经济政治体制等因素不同,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获得不同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一)经济增长方式类型与转型
根据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其中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质量、低效益的“三高三低”的增长方式;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实质是依靠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源转移、规模经济等因素形成的,因而是更为高级的经济增长方式。
根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和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其中,投资驱动型是指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因而是效率不高和难以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投入对总产出的推动已超过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消费驱动增长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在全球投资的贡献率仅为23.5%,而消费的贡献率为77.4%。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消费的贡献率更是高达89.7%、73.6%、69.2%和91.8%;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消费贡献率分别为82.6%、75%、70.3%和69.1%,都远高于中国[26],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迫在眉睫。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或者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两种增长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后者是质量和效益型的经济增长,因而是可持续的。(www.zuozong.com)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根本路径
我国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驱动经济向集约型与消费型转变,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根本路径。具体而言,要通过转变观念、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等途径来实现。
第一,加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内容之一是协调,即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的经济决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像过去搞“土跃进”和“洋跃进”那样,使经济大起大落。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切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型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5,连续十年多超越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反映了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已十分严重,分配制度急需改革和完善。同时,我国的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型,因此,加大制度创新,特别是在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尽管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快速增加,但是科研体制仍然不合理,政、产、学、研的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然薄弱,未能成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因此,加快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点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