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发展及主要内容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发展及主要内容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最为重要的监管准则,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当局普遍接受的监管标准。巴塞尔Ⅰ,即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银行资本覆盖信用风险,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巴塞尔资本协议体系经过三个阶段的演进,特别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监管及银行风险度量管理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因此,银行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涉及经营管理全方面的系统工程。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发展及主要内容

8.1.1.1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与发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于1974年底成立,最初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10国,其常设秘书处设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目前,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除上述10国外,还包括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卢森堡、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公布了巴塞尔Ⅰ,并先后于2004年和2010年公布了巴塞尔Ⅱ、巴塞尔Ⅲ。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最为重要的监管准则,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当局普遍接受的监管标准。巴塞尔Ⅰ,即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银行资本覆盖信用风险,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巴塞尔Ⅱ,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最低资本必须覆盖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确立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把过去的一个支柱转变为三大支柱,实现了从过去单纯依靠资本抵御风险转变为依靠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来抵御风险。巴塞尔Ⅲ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新标准,对监管资本构成、风险权重计量方法、资本充足率标准、流动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银行资本监管框架进一步完善。

巴塞尔资本协议体系经过三个阶段的演进,特别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监管及银行风险度量管理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首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资本构成以及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具体给出了风险类型划分和资本计算方法,通过市场约束机制,迫使银行合理规划资本和控制风险。业绩及经营情况良好的银行,可以以更好的条件和价格从市场中获得资金;风险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则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保障资金安全,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

其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最低资本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个支柱的紧密联系,要求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有机结合,使得银行监管从监管导向逐渐转变为市场敏感度更高的动态风险导向发展;监管当局作为一种外部监管机构,主动介入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检查,特别是需要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已经制定了科学、稳健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通过加大市场约束力度,督促银行充分客观地披露资本和风险的信息,并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披露机制,定性和定量地披露银行资本构成、风险状况评估、资本充足率等关键信息,保障市场约束机制有效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银行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银行自身的管理、监管当局的监管以及市场约束,全面实现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金流动性和管理水平的综合管理。

综上所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来源于国际一流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带来了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思想,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在旧协议和补充协议执行效果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总结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对风险计量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进一步细化了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同时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通过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方法进一步规范,鼓励风险管理能力强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等先进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计量技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也使得这些银行获得更大的资本优惠空间。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先进之处不仅在于其包含的风险管理技术,而且它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银行监管体系,是银行风险综合管理的里程碑。(www.zuozong.com)

8.1.1.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计量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和基础仍是最低资本要求,倡导有多少资本承担多大的风险,通过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覆盖面来增强银行经营的审慎性。从风险管理角度看,银行需要平衡资本、风险、收益三者的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资本与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中发展,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屏障。银行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能以低的成本为客户、社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配置的功能。因此,银行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涉及经营管理全方面的系统工程。现代经济金融、统计学理论数学建模工具的创新发展,使银行建立了更精细化的风险模型,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分析,以及提升银行风险识别与计量能力创造了条件。商业银行通过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能够更加真实、精确地描述和量化风险,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对风险加权方法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提高了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标准,提供了更为高级、更为精确的计算资本要求和资本充足的模型与手段。对于第一支柱中三大风险的内部计量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系统化地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以信用风险监管资本的计量技术为例,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可依据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或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IRB)确定,其中IRB法又分为IRB基本法和IRB高级法,三种计算方法操作难度依次递增。在内部评级方法中,每一类风险计量都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风险构成因素,银行可以采用标准的监管参数,或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内部估算值;二是风险权重函数,该函数可以将风险构成因素转化为风险权重资产的权重参数;三是最低资本要求,就是采用内部评级法时的法定资本量要求。实践证明,内部评级是银行应对信用风险、控制坏账率与违约率的有效管理手段,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两大体系。客户评级主要是银行依据历史交易数据中借款人、交易对手的违约数据,挖掘整理出客户在风险、收益等方面的深层次、综合性的信息,找出风险客户,进行内部测评,按照风险大小对客户进行排序,并给予相应的内部评级结果。债项评级主要是对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实力进行客观识别与评估,包括对抵质押品的管理以及对客户违约后债项回收率的经验估计。对于内部评级体系中的每一等级,银行都需要估计违约概率、既定违约下的损失、违约时的风险量,并进一步把三个因素转化成监管资本的风险权重。通常,标准法下的风险权重资产是由风险权重参数和标准风险计量模型计算出来的。而内部评级方法则要求银行要统筹考虑借款人内部评级、贷款风险敞口总量、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抵押品价值、评级转移概率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内部风险评价模型。其关键是建立两个对应关系:一是风险要素与风险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风险函数;二是综合风险值与机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地,一个风险要素或一个风险指标对银行综合风险的影响越大,其风险权重也就越大。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风险计量方法的改进和模型的完善,需要银行有充足历史数据,包括综合的、可信的违约数据和损失覆盖数据,并运用合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尽可能长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清洗、聚类和关联特征分析,并返回充分且可靠的检验信息,尽可能使评级匹配过程透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针对每一种风险都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资本计量方法,供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银行选择使用。风险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数据积累时间短的银行,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方法来计量资本,操作简便,但精确度较差,对资本数量的要求相对较高;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可以选择较为复杂的方法,虽然实施难度较大,但是精确度高,使得资本对于风险的敏感程度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