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权威体系

绿色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权威体系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绿色制度界定姜太平指出所谓绿色制度是指围绕可持续发展所作出做出的各种制度安排。陈银娥认为绿色经济制度是指绿色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一系列绿色规则和绿色考核指标的制度框架。它不是指某一种制度,而是所有绿色制度的集合,包括绿色政治制度、绿色经济管理制度、绿色文化制度以及它们内部各项制度的集合。绿色制度体系是一种具权威性的保障手段。

绿色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权威体系

(一)绿色制度界定

姜太平指出所谓绿色制度是指围绕可持续发展所作出做出的各种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WCED,1987)”。这种发展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即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两个观点:一是“只有一个地球”,经济发展要“天人合一”,否则难以持续;二是“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实质上是代际公平。因此,研究绿色制度实质上是研究可持续发展。(姜太平,2000)关茹萍认为绿色制度体系是随着全球环境革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怎样计算评估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怎样计算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挽回资源损失所必须支付的投资,都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形成了一套初步可行的评估计算方法。(关茹萍,2009)李若娟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决定了绿色经济绝不是一个单纯依靠科技就能实现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关系协调、利益调整、资源分配的社会问题,而公正合理的制度无疑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关键是制度建设。(李若娟,2015)石翊龙也认为我国对于绿色经济的探索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在机制构建和制度结合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影响了我国绿色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绿色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内部机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绿色经济的有序发展,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机制构建。(石翊龙,2015)陈银娥认为绿色经济制度是指绿色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一系列绿色规则和绿色考核指标的制度框架。(陈银娥,2010)李树也重视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他表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手段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必须的,其中绿色制度的安排直接推动着绿色经济的成长,影响着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树,2003)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绿色制度是指围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有机组合。它不是指某一种制度,而是所有绿色制度的集合,包括绿色政治制度、绿色经济管理制度、绿色文化制度以及它们内部各项制度的集合。(谭宗宪,2005)如资源节约计划、排污费征收的规定、一控双达标制度、各种环保法规等。

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重建国家制度结构,将绿色发展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上升为制度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内容,赋予制度约束效力,利用制度规范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秩序、人口、资源协调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为后代人的永续发展创造条件。绿色制度体系是一种具权威性的保障手段。

(二)绿色制度产生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这其中,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学派对于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划时代的论证。在新经济学派看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结构变迁”的历史。这里的结构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按此主张,制度对于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兴衰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而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反复地证明了制度安排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李树,2003)。而现在,受到绿色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经呈现出低效率的缺陷,有必要用制度创新去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量。

绿色经济不仅意味着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它要求人类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并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因此,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包括经济学、哲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法学等在内的相关学科,以及教育、科技、立法、行政等社会各部门必须努力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出路、经济支持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有力支持。我们必须从制度进化和系统发展的视角,从技术转型、制度创新、文化变革等多元视角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发展绿色经济的客观规律,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实践的健康发展。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基础在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手段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必须的,其中绿色制度的安排直接推动着绿色经济的成长,影响着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5)(www.zuozong.com)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则是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些关系不是靠自然科学技术,而是要靠社会科学,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是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顾钰民,2013)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绿色的制度建设。

(三)绿色制度体系构成

绿色制度体系主要由绿色政治制度、绿色经济制度和绿色文化制度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包含了绿色经济发展的各个过程和方面,为绿色经济发展构建了制度基础和环境,在绿色制度的基础上,绿色经济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和完善。

绿色政治制度,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使政治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政治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绿色政治制度要求正确地处理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协调。绿色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观和政治实践过程,它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帮助人类战胜生态危机。绿色政治制度要求政府的决策制度和行为生态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绿色发展进行直接干预,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施加直接、间接影响,以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政府决策制度及行为在促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通过各种手段有效结合,去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政治生态化要求政治民主制度和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绿色化。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公众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宣传等方式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施加影响。公众政治参与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失灵;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利。

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要求是努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发展获得的社会财富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要有剩余投入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这也正是绿色经济制度的目的。绿色经济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涉及绿色产权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价格制度等等。

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并且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绿色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绿色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把人与自然是否和谐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绿色文化要求人们要树立绿色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爱护并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的观念;树立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在追求平等和公正、强调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寻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绿色文化的培育和营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制度、绿色文明制度、国民绿色教育制度、绿色文化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绿色文明评价考核制度、绿色科技制度以及绿色宣传制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