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机制作用的薄弱——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市场机制作用的薄弱——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供给形成,一是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增进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增进有效供给的制度基础。这些企业正常营运条件的缺乏和不合理的负担,是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传统生产复制无效供给的又一原因。在我国转型期上述体制尚在构建之中,转轨期不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会产生结构刚性和结构调整的阻滞,不利于有效供给的形成。

市场机制作用的薄弱——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有效供给形成,一是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增进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增进有效供给的制度基础。有效供给是随着生产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的,特别是科技进步,促进产品创新,使过时产品迅速被淘汰,品质优、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推出,这种不断更新和优化产品结构不仅能适应发达的、成熟的经济中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它本身又刺激和创造出新的需求,并使变化了的需求与变化了的供给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不高,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强,多数企业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特别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缓慢,因而,科技力量的薄弱,是经济运行中有效供给不断增大的重要限制因素。

市场经济中有效供给的不断增大,不只是一个技术和生产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有一个能调节产品结构、数量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状况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其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更具体地说:(1)竞争性的市场价格调节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对那些生产质劣、成本高的产品的企业,及时进行产品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使不适销对路的生产,转变为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2)市场机制以其固有的优胜劣汰的功能,使那些不能及时地进行有成效的自我调整的企业,或过时的技术与生产能力被淘汰,而使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的优势企业占领市场,从而使供给结构优化,使总供给成为有效供给。(3)在银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产权高度流动化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破产、兼并和发达的资产重组的机制,十分有效地促进企业的重组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由此大大地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见,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以其发达的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对生产与经济自我调整作用,使产品和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不断把供给中的与需求不适应的部分——过剩——出清,使供给结构优化和适销化,从而实现供给有效化。当然,市场作用是自发性的,它也不断地引起供给的失衡——过剩或不足,在每一时点上,会有经常的供求不均衡,甚至会有总供求矛盾激化的周期阶段,它只是通过调整日常的、不断的不均衡,走向长期的大体的均衡。在人们建立起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的场合,更有可能力争实现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由不均衡转化为均衡。[4]就供给来说,人们能力争实现供给有效化。(www.zuozong.com)

我国改革初始阶段的企业行为特征是在市场价格放开、利益驱动引入的条件下,热衷于进行生产与投资扩张。制度上缺乏自我约束,使企业表现出一种盲目扩张的刚性行为,并表现为普遍的“争贷款”“上项目”热。我国经济转轨是渐进的,1979年迄今20年来,尽管经济市场化有很大发展,但是在我国发达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1)由于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未能到位,市场微观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企业还不具有适应市场而采取灵活的、合理反应的行为;(2)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公平竞争还受到诸如政府保护等的限制,价格在市场中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善,价格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约束还不强;(3)由于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资本市场也尚未健全,企业行为还缺乏来自市场化金融体系的支撑和约束;(4)由于国有资产流动重组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破产、兼并和重组还处在很不发达的阶段;(5)由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尚未解决好,企业软预算约束尚未彻底解决,企业还存在获得政府的优惠和其他行政保护,以及银行的信贷扶持的空间。上述转型期制度条件,决定了我国缺乏适应市场及时、灵活、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的企业行为。人们可以看见,当前一些转制步子大、活力强的国有企业,如像海尔、春兰等在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上,取得显著业绩。对这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域来说,已经显示出市场价格状况→结构调整→有效供给增大的市场调整机制作用。但是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对一些“转制”步子小,甚至流于形式,同时又有政府多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地表现出对于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敏感”或“反应迟钝”。即使是在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的形势下,企业仍然不积极进行结构调整,用新产品开拓市场空间和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而是“等待”“观望”,期待有朝一日买方市场的宏观形势改变和回到“旧时的好时光”。这些企业消极被动,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上缺乏建树,甚至是无所作为,从而在市场急剧变化中长时期呈现出在低效益中继续复制无效供给。这类国有企业领域,表现出市场价格→结构调整→有效供给增大的市场机制的失灵或力量薄弱。

当然在国有企业领域,还存在:(1)历史遗留下来的债务包袱沉重,资金不足;(2)传统的劳动体制和社会造成的机构庞大,冗员众多,由此形成生产成本高、边际利润小,等等。这些因素使背负着沉重负担的国有企业缺乏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实力,造成企业家“不进行技改等死,进行技改找死”的惶惑心态。这些企业正常营运条件的缺乏和不合理的负担,是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传统生产复制无效供给的又一原因。但是微观的企业体制改革和宏观的市场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不到位,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市场机制未形成,从而导致了市场的结构调整功能的软弱无力。一句话,转型期的体制和机制缺陷,应该是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难以深入开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因而我们的分析,归结到一点:只有加快体制转轨,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制功能,才能为顺利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形成有效供给创造制度前提。在我国转型期上述体制尚在构建之中,转轨期不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会产生结构刚性和结构调整的阻滞,不利于有效供给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