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仓城寻访名人古宅,品味历史积淀

深入仓城寻访名人古宅,品味历史积淀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落在仓城风貌区内,至今尚存在小巷深处的名人宅院,有待我们一一走进,去追寻,去体验。松江仓城内,市河呈东西走向,沿河南北布局大量的宅院,中山西路上,留存大量的明清古宅,期待有缘人小叩宅门,走进充满古韵的庭院,品读别人的旧事,回味沾有尘埃的岁月。目前,费骅宅已经得到全面的修缮并用于文化建筑书画院办公使用。

深入仓城寻访名人古宅,品味历史积淀

散落在仓城风貌区内,至今尚存在小巷深处的名人宅院,有待我们一一走进,去追寻,去体验。

徐氏当铺

仓城内昔日的繁华盛景,亦如此,车水马龙、显赫一时的书画之乡、文化之城、衣布之府不过是历史长河中逝去的一段故事,唯有遗留于人间的建筑与街巷风貌,透过斑驳的宅门,厚重的高墙,勾起世人对于那段繁华历史的无尽追寻。

松江以其“衣被天下”的美誉引领江南。据记载,明朝中叶,松江城内还较为荒凉,到了嘉靖年间,随着府城在全国经济实力与地位的增强,成为“苏、松、杭、嘉、湖”五大江南中心城市,以其松江府城所在地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成为明清以来达官贵人聚居之地,城内开始兴起建造了大量的华丽住房民宅。

松江仓城内,市河呈东西走向,沿河南北布局大量的宅院,中山西路上,留存大量的明清古宅,期待有缘人小叩宅门,走进充满古韵的庭院,品读别人的旧事,回味沾有尘埃的岁月。

走在中山西路上,推开一扇扇高墙下的宅门,你定会发现,传统民居内层层院落,构思精巧,制作精细,青砖黛瓦,马头山墙,园林小径,无不表达了江南传统建筑的气质与神韵。

古人筑宅追求仁义、礼仪之道,为人中庸,不显富,不漏财,再气派的民宅也要高墙四起,入口朴实。有的人家还将入口大门开在侧门,内部的仪门则雕刻精美,气派非凡,这样的营造特点,体现了主人为人谨小慎微,光耀祖宗又怕漏富遭遇灾难的状况。

仓城风貌区具有江南传统街道布局,水道与街巷的空间处理,空间机理数百年有机生长而成,形成宜人的小尺度空间。

散落在风貌区内,至今尚存在小巷深处的名人宅院,充分地体现了松江明清建筑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述说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粉墙黛瓦,朱栏小楼,体现文人雅士纵情生活的诗篇。

费骅宅

这些历经时代沧桑的古建筑,构件的精湛可以看出当时经济的繁荣程度,不仅是古松江城民间文化的写照,更是一段市井繁华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据记载,宋代尚书右丞朱谔宅院在秀南桥之南,明代南安太守张弼居于绿汇堂;清代刑部尚书张照,清都察院左都御史朱椿(宅位于中山西路444号包家桥),均建宅于秀野桥西;杭州知县张允垂,福安知县刘枢等,都在仓城内居住,并修建厅堂宅院。

明代中后期起,钱泾桥附近成为名人聚居之地,翁元益为崇祯七年(1635)的进士,曾经任过松溪知县等职务,清代状元戴有祺,清代左都御史吴省钦,其弟工部侍郎吴省兰,篆刻家冯承辉等名人居住于钱泾桥附近;这些名人遗迹,散落在仓城风貌区内,让行走于此的行人们不由得增加了许多敬畏之情。

状元戴有祺,此人才学横溢,康熙三十年(1691)参加殿试,成绩为第二名,但康熙帝认为他书法才学更胜一筹,便将其定位一甲一名,中了状元,并授其职位于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但该状元自命清高,不久告假返乡,后辞官离京,成为庶人,后面的生活却是穷困潦倒,变卖祖屋维持生计。

说到朱椿宅,不得不提及兰瑞堂。兰瑞堂为朱椿宅的客厅,初名为好古堂,清代工部尚书张祥和为此题匾“兰瑞堂”,该厅堂五间七架,1984年,将兰瑞堂、穿廊和仪门等迁建与方塔园内。朱椿宅的后楼现还处于原址,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www.zuozong.com)

中山西路258号,杜氏雕花楼东侧的古建群,为费家古宅。据记载,该组建筑建设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面阔21.14米,进深53.19米,占地面积1124平方米。1998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费家祖上居于叶榭镇,田产丰富,费老太太(费骅奶奶)以节俭持家广为传颂,到松江仓城地区择地建设宅院,从此举家迁往松江城。

费骅宅

费骅宅

现存的建筑为典型的清代民居,保存完好,1949年后由部队所用。原建有七进院落,现存前厅、正厅和宅楼等五进。有专家推测说中山西路拓建时期,沿街部分拆除一部分。

该古宅院中轴对称,院落层层推进。

穿过门厅,显现做工精细的仪门,仪门两侧的抱鼓石极为独特,下有须弥座,足见主人的高贵身份。

院内十分开阔,静可闲庭信步,动可两人羽毛球对抗;一间五开间九架梁大厅,气势非凡,可以说在松江现存古建筑中较为罕见。大厅石柱为覆盆式青石,石上、梁上、坊额上雕刻甚美,雕刻的有花卉山水等吉祥图案,反映了古人寄情山水的寓意。

移步第二院落,一派白墙黛瓦檐口错落有致,万千气象徐徐舒展。

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现了古人对于场地精神的关怀,营造闹中取静、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院落中的一石一木,山川精华所致,让人陶醉于传统建筑文化之美的意境中。

穿过后面的几进院落,分别是主人的居住空间、生活宅院。在这宅子里演绎了一个家族的鼎盛繁华。

费骅(1911—1984)是松江近代的杰出人物。192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目前,费骅宅已经得到全面的修缮并用于文化建筑书画院办公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中山西路136—138号的王子彝宅。王子彝先生(1894—1975)名绍文,字子彝,是松江城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原宅在淞沪会战期间部分损坏,现已得到全面修缮并更新为公共开放场馆——“艺云阁”。馆内展出王子彝和家人的书法和绘画等作品,并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活动。跨进院内,遗存的明代仪门,明、清代的两口老井,还有让游人流连忘返的那片树林,主人亲手种植的榆树林和近百年的枣树,都记载了古宅深厚的那段历史和这个大家庭发展的传奇色彩。

期待着,茸城松江更多的名人故居、明清古宅再现光彩,在时光的旧梦中,回望松江往昔厚重的人文风情。

王子彝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