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江府城:历经劫难的文化遗产之路

松江府城:历经劫难的文化遗产之路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变革等因素,松江府地位被取代,繁荣程度逐步下降。2005年10月23日,市政府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共32片,其中松江仓城、松江府城、泗泾下塘等3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名称正式确认。松江府城也是历代战略要地,清初的攻城战、太平天国攻城战、抗战初期的日军狂轰滥炸,使松江府城屡遭劫难。云间路历史上是松江府署门前的轴线大道,云间路的风貌特色是府城风貌区内重要组成部分。

松江府城:历经劫难的文化遗产之路

松江城,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博古通今的城市。无论是府城里俊秀的方塔,还是仓城里的古石桥,或是那些望族深宅、古典园林,都是这座城的无限风情。

松江城,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博古通今的城市。无论是府城里俊秀的方塔,还是仓城里的古石桥,或是那些望族深宅、古典园林,都是这座城的无限风情。

方 塔

松江城地处浦江之首,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历史上这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松江府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有“东南第一大都会”之美誉,也是中华大地上重要的36 个城市之一,时称“苏松财赋半天下”和“松江之布,衣被天下”。经济高度繁荣,当时松江已经形成了“东到华阳(桥)西跨塘(桥)”的十里街市。

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市各租界地迅速扩张,上海成为远东的第一大城市。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变革等因素,松江府地位被取代,繁荣程度逐步下降。

抗日战争爆发后,松江城遭日军轰炸,旧城几成废墟。而城西的仓城,幸免被毁之灾,商业与水运依旧繁荣不减,数百米长的秀野滩一直是松江水产、瓜果、蔬菜的集散地。

1949年后,松江历史文化古迹一直在松江城总体规划编制中得以重视。

1958年第一版松江总体规划中提出保护醉白池、方塔、西林塔等古迹,保持松江千年古城风貌特色。

1982年松江总体规划中提出划定松江城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与周边建筑的控制要求:提出三个重要区域——方塔园区,醉白池公园区、市河两侧(东到年丰人寿桥西到大仓桥)区域,并对重要区域周边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在9米以下。

1991年松江镇被列为上海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中在松江城内划定了西、中、东三个风貌区;西区范围为东到人民路,西到玉树路,南北分别为以中山中路两侧100米范围内;东区为中山小学内的唐经幢、方塔园、云间第一楼历史建筑周边范围;中部区域为醉白池公园用地范围,提出对三个风貌区保护区内的改建要求与建筑控制高度要求。

1999年松江中心城区规划中提出了保护松江老城内历史建筑的详细要求,划定保护区,对松江城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及风貌协调区。中山西路历史街区被提出(东起秀野桥西至玉树路,北部以中山西路向北100米为边线,南部以秀南街以南为边界),另外也包括方塔园、醉白池等核心保护区。

2003年9月,《松江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对松江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点划定范围,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并明确文物保护要求、建筑形式、色彩与建筑功能

2005年10月23日,市政府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共32片,其中松江仓城、松江府城、泗泾下塘等3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名称正式确认。

2012年松江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经沪府〔2012〕3号文批准通过,仓城与府城风貌区由此正式作为重要的历史街区在市级层面从城市规划上得到更加关注、认同与重视。

随着新城的建设,古松江的城市发展遗迹渐渐淡去,留给世人的,是那些保存下来的松江城内的风貌区——府城与仓城。

我们很难拿着松江府城图去比对式地寻找,也无法与平遥古城、苏州古城堪比,但在那战火硝烟下,能留存下来的古树、古建筑就是这个城市的珍宝,是这个城市的特色、乡愁与记忆,其中定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留存在那里的古塔、古宅、庭院与街巷,传承了松江城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是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等着我们去保护与继承。

府城因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在战火中屡次被毁,仓城却因其笑傲江南的经济和交通地位而留存下来。府城风貌区内多为遗迹,而仓城内更多是保留与传承下来的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深宅古院、私家园林、街巷格局、水道古桥风貌和民间传奇。

松江府城原为唐宋华亭县城府署(具有一千多年历史)所在地,是松江区内历史最悠久、文保单位最集中、风貌建筑保护保存等级最高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府城地区历史上便是唐宋华亭县县城所在地,是松江地区历史文化风貌整体性保护最为完整的风貌区,留存有兴圣教寺塔(方塔)、砖刻照壁、云间第一楼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此外,府城风貌区内汇集了松江1250 多年地区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松江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自设府以来松江地区的传统文化。

历史上,府城风貌区便是江南重镇华亭府所在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唐宋时期便已十分繁华。而发达的农业盐业航运贸易业,维持着松江地区社会经济长久的繁荣昌盛。

松江府在明代达到了其历史中的鼎盛期,时称“苏松财赋半天下”,造就了府城当时城市建设的兴盛,留下庄严的府衙风貌特征,代表建筑有“云间第一楼”(目前为松江二中南大门)。

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呈现出“海纳百川”的风貌特征,诸多富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和环境在方塔园和松江二中两个主体空间的承载下和谐共生。(www.zuozong.com)

北宋年间建造兴圣教寺塔,宋代建造谷阳园、云间洞天等。至元、明、清三代逐步形成松江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时期,府城内园林宅第密布,旗杆林立,牌坊满路。

松江府城也是历代战略要地,清初的攻城战、太平天国攻城战、抗战初期的日军狂轰滥炸,使松江府城屡遭劫难。

1949年后,府城地区成为松江地区行政文化中心。府城风貌区规划控制面积为31.10公顷。以中山中路为界,北侧主要为松江二中范围,南侧主要为方塔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区域,分布了大批历史遗留下来的园林建筑和教育建筑。

松江府城风貌区规划图

府城探秘

松江府城风貌区内汇集了诸多具有知名度的历史建筑,如方塔园、云间第一楼、砖刻照壁、天妃宫、兰瑞堂、望仙桥、树人院等,均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府城依存的主要街道空间有中山东路和云间路。

中山东路

历史上是松江古城东西向的通衢大道,随着方塔园北门和云间第一楼的修缮以及松江博物馆、科技馆等仿古建筑的建成,中山东路已成为展示府城整体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

云间路

历史上是松江府署门前的轴线大道,云间路的风貌特色是府城风貌区内重要组成部分。

方塔园

为保护好这些古上海的历史人文遗迹,政府进行了多次规划改造。1978年7月,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提出将松江比较零散的文物迁移集中到方塔周围,以宋代方塔为中心,保留明代大型砖刻照壁、宋代石桥和7株古树等文物古迹,建设一个面积约为8.8公顷的方塔园。

聘请同济大学著名园林设计专家冯纪忠教授,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风格、吸取国外园林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建造。1982年一期工程建成,方塔园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荣获50 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

方塔园位于松江老城区中山东路235号(近方塔南路),据考证,松江方塔园现址是唐宋时期的松江府城中心区,当年建造方塔园时,在地下约2米深的地方,挖掘中显现了大量唐宋遗物和一条东西向的唐代市河部分驳岸等古遗迹。方塔园以宋代方塔为主体建筑,园内以方塔、明壁、清殿、楠木厅及古树等为中心,通过各依地形而组成起落、繁简、大小各异的空间,把历史文物烘托出来。园内原有丁字形河道,规划将中心部分适当扩大成湖,增加水景。通过院墙,筑整齐的石驳岸,直连接于湖面的宋桥。

值得一提的是古堑道空间,高低起落,通过通道和堑道的标高变化让游人如入森林,或入幽幽深谷。园内围墙做到围而不合,土山做到封而不闭。

里面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茶室“何陋轩”,是业界的一项瞩目工程。

方塔园堑道

全园道路硬地坪均采用方形或长方形制石板或石块铺设,还有各种方形制的石凳,这与方塔的方形制相呼应。

现存府城遗址

松江府城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椭圆形,城墙四周有护城河,周长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八尺。有陆门四座,水门各附其旁。在辛亥革命后,府城渐渐损毁。1958年后,城墙逐步被拆、护城河被填河筑路,现仅存位于松江迎宾路2号的城墙遗址。据文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残存的墙体长127米,宽15米至20米不等,还有一段长561米、宽11米的护城河。

方塔园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