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虏伯家族在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克虏伯家族在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克虏伯。克虏伯家族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新公司和工厂,引入工艺先进的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生产出优质的“克虏伯钢”,为德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1860年,德国铁产量为52.9万吨,而英国为388.8万吨,法国为89.8万吨。1862年,克虏伯公司在埃森的一座贝塞麦转炉投产运行,但这种方法在德国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克虏伯家族在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克虏伯。克虏伯家族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新公司和工厂,引入工艺先进的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生产出优质的“克虏伯钢”,为德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1.钢铁技术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欧洲熟铁和铸铁得到广泛应用,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钢的产量却非常低。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英国在1850年前后铁的产量约为250万吨,而钢的产量却不到6万吨。当时炼钢的方法主要有渗碳法、坩埚法和搅拌法。尽管人们对炼钢工艺进行了许多改进,但是炼钢过程仍然费时费力且质量难以控制。因此,钢一直非常短缺,价格昂贵。1860年,德国铁产量为52.9万吨,而英国为388.8万吨,法国为89.8万吨。(克拉潘,1965)320虽然鲁尔煤田可以为德国钢铁工业提供最好的焦炭,但它却无法克服一个先天障碍,那就是德国铁矿石含磷太高,按照当时的技术很难炼成优质钢铁。直到1870年前后,钢在德国所产成品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不足15%。(波斯坦等,2002)424

1856年,英国工程师贝塞麦(Henry Bessemer,1813—1898)发明了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炼钢方法——转炉炼钢法。这种工艺与在容器内加热的传统方法不同,它将熔化的生铁放入转炉内,再吹进高压空气,使生铁中所含的硅、锰和碳等杂质燃烧掉,从而炼出钢来。利用这种方法只需花10分钟便可把10吨铁水炼成钢,若是用搅拌法则需几天时间。(中山秀太郎,1985)贝塞麦法使炼钢成本大为降低,钢的价格是每吨7英镑(包括1英镑左右的专利费),熟铁的价格是每吨4英镑。(波斯坦等,2002)458尽管如此,贝塞麦法的发展很缓慢,出现10年之后,搅拌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贝塞麦法自身的技术缺陷造成的,它使用的炉衬是用酸性耐火材料制成的,在酸性转炉环境中,磷很难被氧化除掉,而磷会使钢发脆。所以,贝塞麦法在欧洲只适用于拥有大量低磷铁矿石的瑞典和奥地利等国,而对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来说并不适用。1862年,克虏伯公司在埃森(Essen)的一座贝塞麦转炉投产运行,但这种方法在德国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在贝塞麦公布转炉炼钢法的同一年,维尔纳·冯·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的弟弟,已移居英国的弗里德里希·西门子(Friedrich Siemens,1826—1904)为他的蓄热新发明在英国申请了一项专利。蓄热原理(Regenerative Principle)是弗里德里希·西门子和他的另一位哥哥威廉·西门子(Wilhelm Siemens,1823—1883)发明的平炉炼钢法的重要特征。平炉炼钢法与转炉炼钢法在热源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转炉中,炼钢过程本身所产生的热量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温度;而在平炉中,熔化炉料所需的热则来自冶炼过程之外。1861年,西门子兄弟对该工艺进行了重要创新升级,他们发明了一种与炼钢炉完全分离的煤气发生器,从而把固体燃料转换成煤气。使用煤气后,炼钢就可以使用低质煤了。1864年,法国工程师马丁(Pierre-Émile Martin,1824—1915)在西门子平炉炼钢法的基础上,通过往铁水池内添加废钢的方法来降低碳含量,成功炼出了优质钢。1866年,马丁与西门子公司签订了一项协议,为此后得到广泛应用的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奠定了基础。

由于能够使用废钢和廉价的低质煤,并且金属在整个冶炼过程中一直处于熔融状态,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取得了巨大成功。1900年以后,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在生产中的应用已大大超过了贝塞麦炼钢法。(辛格等,2004)43虽然西门子—马丁炼钢法能够更高效、更低廉地冶炼钢铁,但它未能真正解决炼钢中的去磷难题。

由于拥有充足的低磷铁矿石供应,英国在钢时代的早期处于支配地位。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占使用贝塞麦炼钢法和西门子—马丁炼钢法所产钢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德国钢铁业却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萧条局面,钢铁产量连续5年出现赤字,铁产量与此前的最高水平相比下降了19%。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原材料的缺乏,鲁尔地区的钢铁厂不仅无法大规模采用炼钢最新技术,而且他们还被迫在地中海地区以及西班牙北部地区与英国生产商争夺原材料。(波斯坦等,2002)484-485这种困境因托马斯炼钢法的出现才得以扭转。

1875年,英国业余化学家托马斯(Sidney Thomas,1850—1885)和他的堂弟吉尔克里斯特(Percy Gilchrist,1851—1935)发明了碱性转炉炼钢法,即采用白云石高温烧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碱性的耐火砖炉衬,冶炼过程中吹入空气并加入生石灰。这样便使整个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被氧化的磷与石灰结合起来,残留于渣内而不返回钢内。托马斯炼钢法有效地解决了炼钢除磷问题,含磷的铁矿石终于能够炼出优质钢材。当托马斯向英国钢铁协会(British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报告他的新发明时,他被否定了。这种结果并不让人惊讶,因为英国拥有充足的无磷铁矿石来源。“墙内开花墙外香”,托马斯炼钢法的发明对于拥有磷铁矿的国家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对德国来说尤其如此。托马斯被各种各样的出价包围了,请求者甚至不让他安稳地吃完早饭。据说德国两家重要的钢铁企业派出的代表争先恐后地赶往托马斯所在地米德尔斯堡(Middlesbrough),结果中途没有停下来睡觉的那个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个故事也许是杜撰的,但它却表达了这一技术创新给德国人带来的欣喜之情。(波斯坦等,2002)462

托马斯炼钢法的出现对德国来说是恰逢其时的,因为德国于1871年从法国兼并来的洛林地区(Lothringen)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磷铁矿,借助托马斯炼钢法,德国能够大量生产低廉的钢铁。此后不久,德国便成为托马斯炼钢法技术改进和商业化运作的领导者。德国钢铁企业很快便认识到用托马斯炼钢法生产的钢材不仅便宜,而且与贝塞麦炼钢法生产的钢材相比具有更理想的延展性,非常适合拉丝。托马斯炼钢法普及后,欧洲钢铁竞争态势发生了巨变,托马斯给英国钢铁霸权致命一击。(Burn,1961)

除了托马斯炼钢法,德国钢铁工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采矿技术的普遍提高。为适应更大规模开采的需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构造,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快速钻机加快了煤炭的采掘速度,凝固工艺的运用克服了某些恶劣的地质条件,使可开采煤矿区得到扩大。新的电气化技术,如电力矿用铁路、电动泵、电动通风机也在煤炭开采业中得到普遍使用。采煤工具中也出现了开采锤、簸动输送机等各种新设备。所有这些新技术和新机器的使用都大大改善了采煤业的生产环境,提高了采煤效率。正因为如此,尽管随着煤炭开采业的扩大,相关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德国采煤业的规模却不断扩大,产量迅速上升。(邢来顺,2003)74

新炼钢法的发明和新的采矿技术的应用成为德国钢铁工业腾飞的“翅膀”,虽然当时各国经济陷入萎靡,但德国的钢铁工业却是欧洲重要国家中唯一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例外。1894年,当对洛林地区的开采权期满时,德国的钢铁产量已超过了英国。(辛格等,2004)558(www.zuozong.com)

1900年,德国的钢产量达到800万吨,而1850年时,仅为1.2万吨。1913年,德国的生铁、钢和钢制品的出口总值超过1亿英镑。德国在汉堡和不来梅等沿海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的造船工业。1871年,当德国首次组建商船队时,汽船总吨位还不到10万吨,并且这些汽船大部分都不是国产的,也不是金属制造的。此后,德国通过购买和精巧地仿制逐步实现汽船国产化。1890年,德国汽船吨位达到72万吨,1910年时达到240万吨,并且全为钢制。(克拉潘,1965)322

2.克虏伯与军事工业

当时德国工业发展的最大成果是以规模宏大的克虏伯工厂和造船厂为代表的军事工业的进步。(辛格等,2004)567作为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火及钢铁制造商,克虏伯家族的发迹要追溯到19世纪初期。1812年,弗里德里希·克虏伯(Friedrich Carl Krupp,1787—1826)在埃森创建了一家小型钢铁厂,但他似乎对冶炼钢铁没有足够的兴趣,而将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用在了水车动力装置上,直到1816年,才成功炼成第一炉钢铁。

1826年,弗里德里希去世,把这家仅有5名工人的钢铁厂留给了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ied Krupp,1812—1887),而这正是克虏伯公司辉煌的开端。阿尔弗雷德投巨资发展铁轨和机车技术,不久便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供应商。为保证钢铁生产所需的原料供应,克虏伯公司在德国和法国收购了大量煤矿和铁矿。从19世纪60年代起,克虏伯公司开始为普鲁士军队大规模供应大炮,它的客户还包括俄国和土耳其。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1851年,克虏伯公司在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一门2.7千克的全铸钢大炮,以及一门重达907千克的全锭钢大炮,该重量是当时一般大炮的两倍,这门超级大炮立刻引起了轰动。1851年,克虏伯公司发明了铁路钢轨,公司收入随之大增。此后,阿尔弗雷德决定将公司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工厂扩建,另一部分投向他梦寐已久的后镗大炮的研发与生产,因为他深信后装式大炮比前装式更优越。普鲁士一系列对外战争尤其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克虏伯公司展示新式大炮提供了绝佳机会,先进的克虏伯钢炮帮助普鲁士军队取得了胜利,也为阿尔弗雷德赢得了“大炮之王”的美誉。当1887年阿尔弗雷德去世时,克虏伯公司已经成为拥有2万名员工的大公司,如果算上埃森以外工厂的相关人员,则达到7.5万人。克虏伯公司成为德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企业,而此时克虏伯公司的军火销售收入也已经占到总收入的50%左右。

阿尔弗雷德去世后,他的儿子弗里茨·克虏伯(Fritz Krupp,1854—1902)接管了整个企业并进一步扩大其规模,弗里茨还与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1859—1941)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克虏伯公司相继投产一些足以改变历史的发明,如马克沁(Hiram Maxim,1840—1916)发明的机关枪以及狄塞尔(Rudolf Diesel,1858—1913)发明的柴油内燃机。克虏伯公司甚至开始为德国海军生产舰艇。

弗里茨注重开拓国际业务,清政府是这一时期克虏伯公司最重要的主顾之一。据统计,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共从克虏伯公司购进大炮432门、舰用炮20门、鱼雷炮9门、鱼雷30枚。(周建明,2007)清政府新建的陆军、海军、海防炮台和新式兵轮等都以克虏伯大炮为重要的武器装备。此外,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也努力仿制克虏伯大炮,还专门翻译了一批军事科学技术书籍。克虏伯公司则曾派遣科技人员到中国传授技术,清政府也曾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赴克虏伯公司学习。1901年后,清政府新军的炮队编制皆仿德国,用炮皆为克虏伯公司的过山炮和野战炮。(乔伟等,1997)

弗里茨在1902年去世,其女贝塔·克虏伯(Bertha Krupp,1886—1957)继承了整个家族产业。此时克虏伯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西班牙的铁矿、德国的煤矿、埃森的钢厂和军工厂以及基尔的造船厂。(弗里曼等,2007)248让一个女人掌控如此庞大的企业是既困难又危险的,所以威廉二世于1906年促成了贝塔与职业外交家哈巴赫(Gustav Krupp von Bohlen and Halbach,1870—1950)的婚事,后者获得克虏伯家族的姓氏及企业的掌控权。一战爆发后,克虏伯公司当仁不让地成为德国的兵工厂。1914年,克虏伯公司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战炮,炮弹口径达420毫米,高2米的巨炮“大贝塔”(Dicke Bertha)。1917年,克虏伯公司制造了更加恐怖的超级巨炮——“威廉皇帝大炮”(Kaiser Geschütz),该炮达256吨,由铁路运输,口径虽然只有211/238毫米,但身管却长达34米。“威廉皇帝大炮”的炮弹重106千克,射程可达130千米,这一纪录直到1942年11月“V-2”试射后才被打破。这种大炮由于在攻击巴黎时出尽风头,所以又被称为“巴黎大炮”(Paris Guns)。一战结束后,克虏伯公司宣布放弃军火生产,转向民用领域,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生产一切”(Wir machen alles!)。

魏玛共和国时期,克虏伯公司开始秘密恢复军火生产。20世纪30年代,克虏伯公司受命制造两门轨道重炮——古斯塔夫重炮和朵拉重炮,纳粹军方准备用它们击毁法国马其诺防线。这种巨炮拥有强大的破坏力,它的重量为1344吨,口径达800毫米,可将7吨的炮弹投射到37千米以外的目标。(Sweeting,2004)在德军备战时期,克虏伯公司扮演着第三帝国军械师的角色,它为德军提供大炮、装甲车、坦克、潜艇。到1943年,克虏伯公司直接或间接雇用的人员已达20万。希特勒曾在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演讲时说:“在我们眼中,德国未来的少年应该苗条、修长,像灰狗一样敏捷,像皮革一样柔韧,像克虏伯钢铁一样坚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