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和法国都在进行工业革命,国家实力突飞猛进的时候,德国仍然是诸侯割据的一盘散沙,还在为国家统一而苦恼。1866年7月1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写道:“在政治地理学上并没有德意志地区这么一说。有王国、大公国、公国和侯国,德意志人在其中居住,每个国家各由一个独立君主统治,国家机制齐全。然而却有一种潜在的民族意识,希望能够完成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一个共同的领袖统治。”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在民族统一框架内进行现代化,总是比在民族分裂状态下进行现代化更有利。(陈晓律,2010)25
统一和现代化并不是同质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在德国近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统一与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特殊联系。德国的现代化需要民族的统一,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的统一。统一一方面成为现代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又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护。
1.德国的统一战争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在任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期间,通过三场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
在成为普鲁士首相之后,俾斯麦于1862年9月30日在普鲁士下议院预算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Rede von“Blut und Eisen”),阐述了现实政治的内涵:“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与血来解决。”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战争排除内外势力的干涉,实现国家统一。俾斯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俾斯麦先在国内造势,不断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借助有利的国际环境,于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在“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兼并了德国北部属于丹麦的两个州。于1866年又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战败,退出德意志联邦。美因河以北的德国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任宰相。为了使德意志诸国能够联合到一起,俾斯麦需要一个外部敌人首先对德意志的一个国家宣战,提供一个战争借口将全体德意志人团结起来。这一机会在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出现了。拿破仑三世一直以南德意志联邦的保护人自居,坚决反对德国统一。在战争中,南德诸国与北德并肩作战,全国掀起爱国热潮。在阿尔萨斯会战中,他们击败了大敌,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德军进军至巴黎。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洛林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是著名的工矿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田和碳酸钾。洛林储量丰富的铁矿和鲁尔储量丰富的煤田结合起来,阿尔萨斯的钾盐矿与德国中部的钾盐矿联合起来,这极大地增强了德国经济实力。(www.zuozong.com)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着白军服者为俾斯麦。
2.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的快速工业化使工人数量大幅增长,急剧都市化的趋势出现了,大批农民离开了农场和田地来到城市。从1871年到1880年,德国城市人口的比例由36.1%上升到41.4%,到1875年,德国境内工人人数在200人到1000人的企业达118家。(吴友法等,2000)162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工人罢工现象时有发生。19世纪70年代,鲁尔区、柏林、莱比锡、纽伦堡的工人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日都进行过大罢工。1871年11月,开姆尼茨机器制造工业的8000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1872年夏天,鲁尔矿区的16000名矿工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以及提高工资25%而进行了罢工。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中心由法国转移到了德国。1875年,全德意志联合会和社会民主工人党统一,成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为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在其政治纲领中提出了人人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公民参与法律的制定、结社自由等政治主张,得到了占人口多数的工人的支持。1877年,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得31.2万张选票,占总选票数的10%;在政治中心柏林获得选民票数的40%,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组织下,德国工人运动一直维持着高涨的情绪。俾斯麦认为:“社会问题只有国家才能解决。”(平森,1987)为此,他以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社会保险费,同时国家给予财政补助为出发点,在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下,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险制度。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3项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并设立了国家保险局作为裁决监督机构。
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开始实行强制性疾病保险,保险的对象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和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职员。(孙炳辉等,1995)保险的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一般雇主承担30%,雇员承担70%。工人缴纳的保险费一般占每天工资的1.5%。帝国政府还设立了工业企业的公共疾病保险基金会和地方疾病保险协会,负责向被保险者提供免费的诊治和药物、医疗护理、死亡丧葬费、病中养病费、病假津贴以及平均日薪50%的疾病保险金。(吴友法等,2000)173188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规定执行强制性工伤事故保险,保险的对象是特别危险企业内所有工人和部分职员,即在企业出事故的人员或者其家属,可以从事故保险中领取保险金或抚恤金。后来保险的对象扩大到所有年薪在5000马克以下的工人。1889年,德国政府又颁布了《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的工资劳动者都必须加入,以防工作中的伤残和衰老。加入这一保险的劳工凡年满70岁以上的,国家给予老年赡养费;因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达2/3以上的劳工,国家提供伤残赡养费。1887年,德国社会保险费总额为1亿马克,到1900年已增长到5亿马克。社会保险的范围由面向工业领域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以后,改善了低收入劳动者的生存状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入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1907年,加入意外事故保险的人数已达2117万;加入老年和伤残保险的人数为1500万;加入疾病保险的人数为1214万,约占德国人口的19%。到1914年,几乎所有的工人和大部分的职员都参加了社会保险。这一时期德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约在1%—4.5%之间,失业人数从未超过80万人,德国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宁的典范,社会各阶层似乎都表现出普遍的满足感。(吴友法等,2000)176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引起众多国家效仿,奥地利、英国、丹麦、挪威、荷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美国等国家参考德国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创立,掀起了近代全球社会保险制度创建的高潮。
德国的统一是由俾斯麦主导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俾斯麦,就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中,普鲁士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从人口、幅员上看,普鲁士都占德意志帝国的2/3。更要命的是,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军国主义传统以及容克阶级的社会经济实力都原封不动地嫁接给了德意志帝国,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这与俾斯麦“自上而下”的统一路线是有联系的。同样,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抛弃了自由主义、扼杀了民主主义,他带领德意志走向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这也是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