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挑战企业家同质性假设:拓展企业国际化认知

挑战企业家同质性假设:拓展企业国际化认知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经济学派还是行为学派的国际化理论,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是以假定“企业家同质性”为基本逻辑前提的,即潜在地假定管理者是理性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理性的”管理者拥有同样的知识,按同样的逻辑方式推理,关注同样的威胁和机会,追求同样的目标。“企业家同质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行为认识的深化。

挑战企业家同质性假设:拓展企业国际化认知

为什么以解释现实企业国际化发展为己任的主流国际商务理论却将企业家的角色“弃之如敝履”呢?其实这是一个国际商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企业家精神层面的研究对于拓展国际商务的理论视角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科学的功能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创立并发展表述、解释和预测客观事物的理论,正因为如此,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就成为任何一门学科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层面分析(level of analysis)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理论构建工具,层面分析的目的是帮助研究人员辨明变量,并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建立起可供验证的关系假设,分析层次的细化反映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学科范畴的扩展。

在国际商务研究中,一般认为企业是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主体,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或绩效呢?国际商务领域理论研究者的重要工作就是找出涉及国际商务活动中两个或多个变量,并发现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关系体系中,层面因素是自变量,是原因,所要解释的国际化行为或绩效是因变量,是结果。

在国际商务理论的分析层面上,研究者多从宏观(比如宏观经济发展理论)、中观(产业组织理论、竞争性国际产业理论等)、企业(内部化理论、资源基础论、企业知识观等)层面探讨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动因或影响因素(如图4.1)。

(www.zuozong.com)

图4.1 国际商务理论的分析层面

然而,国际商务研究对于国际化行为的分析只停留在企业层面,没有深化到人,更没有进一步深化到企业家层面。无论经济学派还是行为学派的国际化理论,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是以假定“企业家同质性”为基本逻辑前提的,即潜在地假定管理者是理性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理性的”管理者拥有同样的知识,按同样的逻辑方式推理,关注同样的威胁和机会,追求同样的目标。虽然理性效用最大化假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可以让经济学家将经济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理性选择问题,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在管理认知发生作用的不确定和主观的世界中,战略决策为什么或如何做出的。尽管资源观、能力观等战略管理理论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Peng,M.W.,2001)[2],从内生性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及其相应绩效,但对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与实施的核心——企业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研究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假定企业家具有完备的认知能力、完全知晓资源与能力的组合和匹配,并进而假定他们能有效地对资源和能力进行动态管理(Barney,2001)[3]

“企业家同质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行为认识的深化。正如金碚(2003)所指出的,在企业不再被假定为同质和严格按经济人理性主义原理进行决策的最小经济单位,而被假定为是具有复杂内部结构,而且决策和行为差异显著的有机体的条件下,才可以讨论导致企业行为差异的因素[4]

纵观大多数企业的原始创业,大多是企业家凭借自身的直觉发掘市场机会,这种直觉是包括企业家的见识、经验、勇气、精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复杂综合体。创业型企业自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企业家的人格烙印,随着国际新创企业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企业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